秦始皇一直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大一统的皇帝,他的一生包含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也伴随着不少被质疑甚至批评的行为。有人认为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制度的先河,是值得称赞的开国之君;但也有声音指责他以极端手段压制异己、焚书坑儒、加重百姓负担,甚至让后世承受了长久的阴影。各种观点并存,使得关于他的评价在学界和公众之间始终存在激烈的分歧。
然而在讨论他的功绩与过失之前,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细节值得留意:秦始皇的真名是嬴政,他的姓氏是嬴,但他的儿子扶苏和胡亥在名字的表面上却并没有直接显示出这个姓氏,甚至从字面上也难以看出他们与秦国的血脉有何关系。这种现象常常让人感到好奇:同一个家族的后代,名字却呈现出不同的外观,似乎并非简单的“姓氏传承”所能解释。这个问题引人深思,往往需要从古代命名的制度与礼仪传统来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其实,这与古代取名的礼仪和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取名除了给人一个标识身份的姓与名之外,还讲究对未来的志向与期望的寄托。除了姓氏和名之外,古人常常还会为人起一个“字”——也就是所谓的字号,作为在不同场合下的称呼使用。这个“字”往往由父母或长辈在人成年之际为其起定,既体现人格的另一层含义,也便于在亲朋好友之间以字来称呼,显得更加亲密和有礼。因而,“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往往高于外人对该人的正式称呼,成为家庭内部、师友之间最常用的称谓方式。
因此,当我们谈到扶苏与胡亥时,所指的“名字”很可能不仅仅是他们的正式名号,更多时候是指他们的“字”。这种解释并非否定他们正式称呼的存在,而是强调在古代社会中,姓、名、字三者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常常会有同一个人名字的不同层次同时存在于史书与口述传承中。公开场合通常以姓与名的组合来对外称呼,而在家人、朋友之间,则更习惯以“字”来相互呼唤与交往。这也正是古代命名体系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身份识别,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礼仪等级与家庭传统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