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形容太子职位的危险:“比皇宫更危险的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历代的太子职务都充满了高风险。无论表现好与坏,太子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如果表现出色,皇帝往往会觉得威胁,产生不满;如果表现不佳,则被认为无法继承江山,依旧不被接纳;而如果太子无所作为,皇帝宠爱其他皇子,也有可能将其废除。因此,历朝历代的太子都非常难以保证顺利继位。有统计数据显示,历代太子中,能够顺利登基的,大约只有一半左右。然而,在明朝,这一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有过六位太子未能顺利继位,这些太子并非因为被废而失去机会,而是因为没有活过父亲,或者因父亲失去了皇位。其他太子,不论皇帝多么不满意,最终几乎都能顺利继位。明朝唯一被废的太子是朱见深,他并非被自己的父亲废除,而是被自己的叔叔废除,但后来朱见深的父亲重新登基时,他也恢复了太子的地位。为什么明朝的太子地位如此稳固呢?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明朝哪些太子曾经面临过被废的危险,以及他们是如何保住太子之位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朱棣和朱高炽的争斗。朱棣原本并不愿意立朱高炽为太子,他更倾向于选择自己二儿子朱高煦,后者英武善战,且常伴随父亲征战沙场,而朱高炽却相对温和,甚至连马都骑不动。朝中一部分文官支持嫡长子朱高炽,而武将则倾向支持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朱高煦。
朱棣曾犹豫了整整两年,最终才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但太子之争并未因此结束,朱高炽与朱高煦的斗争仍然继续。朱高炽起初缺乏实际权力,只能做些简单的接待工作,但随着朱棣长年征战,朱高炽接过了监国重任,逐渐稳定了自己的地位。到了朱棣宠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并在其12岁时立其为皇太孙后,朱高炽的地位才算彻底稳固。
朱棣之所以最终选择朱高炽,原因不难理解。首先,朱棣并非通过嫡长子继位,而是通过“得位不正”自行登基,他需要为自己的地位正名。为了证明自己的继位合法性,朱棣积极宣扬朱元璋原本想立他为继承人,而实际上是被迫立朱允炆。其次,文官们坚定支持“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仁爱、治国有方,符合文官们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形象。因此,尽管朱棣对朱高炽不甚满意,但他不得不依靠文官的支持,最终选择了这个相对稳妥的继承人。
接下来,朱见深的情况则非常特殊。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瓦剌大军俘虏了明英宗,致使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在这种混乱的背景下,年仅两岁的朱见深被临时立为太子,旨在安抚民心。但很快,朱见深的叔叔朱祁钰被立为新皇帝,因他年长且稳重,更能安定人心。尽管如此,朱见深依然保持了太子之位,且在后期经过一番曲折后,他在父亲的“夺门之变”之后再次被立为太子,最终顺利继位。
对于朱见深来说,虽然他是被废太子中唯一的例子,但他的故事也显示了明朝太子地位稳固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太子只要能够活过父亲,且父亲能保住皇位,太子的继承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即便太子有些许不满或争议,依旧能稳固自己的地位,除非遇到极端情况。
另一个例子是朱祐樘的登基。朱祐樘的母亲万贵妃曾因权力斗争杀害其他皇子,这让朱祐樘的母亲在怀孕时不敢透露身份,直到朱祐樘6岁才与明宪宗相认,继位为太子。然而,尽管如此,朱祐樘的地位始终不稳,面对诸多竞争者,尤其是如四子朱祐杬等人,明宪宗有过改立太子的打算。最后,文官的强烈支持使得朱祐樘顺利登基,避免了废太子的命运。
综上所述,明朝太子地位稳固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文官体系强大,支持嫡长子继位的法制;二是明朝的太子多数缺乏实权,未对皇帝形成威胁;三是文官和朝臣的支持使得废立太子这一行为充满风险。因此,尽管面临众多挑战,明朝的太子们最终仍能顺利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