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转载
1927年4月12日,蒋中正指挥下的国民党政府开始在上海对中国共产党成员展开大规模的逮捕与处决。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内战的爆发,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敌对局势也从此全面升温。这个历史节点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也让我们对国军军衔制度产生了诸多疑问。时常有人说“上校不如狗,少将满地走”,认为国军的军衔极为廉价,但这其实是对历史情况的误解。那么,国民党军衔真的如此廉价吗?
事实上,国军的军衔系统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廉价,反而含金量非常高。国民革命军对军衔的重视不言而喻,升职的难度也远超一般想象。
举个例子来说,胡琏是国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他不仅是陆军一级上将,而且在金门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门战役时,他指挥国军成功击退了试图登陆的解放军,致使约9000名敌军全军覆没。胡琏的军事生涯可谓颇为辉煌,他是黄埔军校四期的优秀毕业生,并与林彪是同班同学。毕业后,他参与了北伐战争,之后多次参与抗日战争和其他重大战役。
在抗战期间,胡琏迅速晋升,曾担任第十八军军长。虽然他在抗战胜利后获得了少将军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胡琏从1926年北伐开始,近20年后才晋升为少将,这无疑体现了当时军衔晋升的严格性。实际上,胡琏晋升的速度在当时并不算特别快,尤其是考虑到他在多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即使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已成为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战功赫赫,他的军衔仍然是中将。
对于一级上将的晋升,更是严苛。国军在一级上将的名额上采取了严格限制,当时仅有九位: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及海军的陈绍宽。可见,只有那些顶级的军事领导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和蒋介石平起平坐的军阀,才能获得这一至高无上的军衔。
然而,国军的军事体系并非完全由“精英”构成。与正式军衔并列的还有一种临时性军衔——职务军衔。这些军衔往往与职位挂钩,不同于正式军衔,它是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临时授予的。例如,廖耀湘虽然以中校军衔担任了多个高级职务,但由于他的职务常常发生变化,时常获得职务军衔的提升。这种现象在国军中并不罕见,许多军官并不具备实际的军衔,只是通过职务上的提升享受相关待遇。
国军的军衔制度中,不仅仅是那些核心精英将领,许多杂牌军队的军官也常常被授予高军衔,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特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地方性武装力量纷纷加入抗战行列。为了团结这些力量,蒋介石往往通过授予高军衔的方式来拉拢这些部队。
例如,胡肇汉本是一位地方性的抗日武装头领,他的部队规模小,初期仅有几十人。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蒋介石为了避免这些地方力量投向敌人,决定任命胡肇汉为江苏省第三行政区军事特派员,授予其上校军衔,并在后期不断晋升。
这一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国民政府收编地方部队的过程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蒋介石为了保证自己的军事力量,经常会授予一些有用的部队或者武装力量一定的职务军衔,以确保其效忠。然而,这些军衔往往不具备真正的实质性权力,很多时候更像是对这些军队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
总结来说,“上校不如狗,少将满地走”的说法,更多是针对国民政府时期收编的游杂部队所产生的现象。虽然在特殊历史时期,职务军衔的泛滥可能导致了军衔的贬值,但正式的军衔制度依然是严格和充满含金量的。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历史的复杂性往往是单纯表面现象背后深藏的多维度事实。
本文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