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关羽奉命留守荆州。这一战术安排的初衷是希望关羽能够稳住这一战略要地,直至刘备从外地归来。然而,关羽在独自镇守荆州七年的岁月里,虽然有过辉煌的战绩,但最终还是兵败身亡,失去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古往今来,很多人对关羽丢失荆州表示惋惜,并且批评他因过度自信、轻敌而导致的失败。就连不少历史学者和专家也对关羽持有类似的评价。但如果我们从史实出发,避开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的影响,仔细研究《三国志》与当时的背景,是否真如外界所说,丢失荆州的责任完全在关羽一个人呢?
首先,确实,关羽在丢失荆州的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不仅是关羽一个人的问题,蜀汉的决策层,尤其是刘备的用人和战略部署,也在其中犯了许多致命错误。将责任归结为关羽的个体失误,显然是片面的。如果要具体量化责任,关羽本人应占60%的主要责任,而蜀汉高层,特别是刘备,至少也有40%的责任。
关羽的过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提到关羽“刚而自矜,骄于士大夫”,这反映出关羽的性格缺陷。关羽过于自傲、固执,不擅长处理内部的矛盾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他与麋芳、士仁的关系中尤为明显。根据《关羽传》的记载,南郡太守麋芳与关羽素有嫌隙,关羽在关键时刻不仅没有得到麋芳的支持,反而让他与东吴勾结,最终导致关羽的后方大开,吴军趁机攻占了南郡和夷陵。
此外,关羽在进行樊城战役时,轻率决定进攻,未能充分评估后果。尽管初期战事顺利,但在与曹仁对峙时,蜀汉未能及时支援,加之关羽过于自信,导致了战略上的严重失误。尽管他曾多次命令刘封、孟达等人发兵支援,但二人并未响应,这种指挥体系的松散,反映出关羽处理内部矛盾的失败。
然而,关羽并非完全不具备优秀的军事能力。在七年的镇守期间,他曾以无与伦比的勇猛表现守住了荆州。这足以证明,关羽不仅是一个武勇过人的将领,亦具备战略眼光。然而,单凭个人之力,任何一位将军都难免在关键时刻出现失误。更何况,蜀汉的高层领导在他镇守荆州的这段期间,做出了多次错误的决策。
刘备作为蜀汉的领袖,对荆州的失守负有重要责任。首先,他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不可忽视。刘备虽然有自己的用人标准,但他未能有效识别和避免麋芳、刘封等人身上的问题。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在关羽紧急求援时选择袖手旁观,这种对部属和同僚的过度信任,最终导致了不幸的结局。
更为重要的是,蜀汉高层未能充分意识到荆州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当关羽的局势开始恶化时,刘备等人未能及时提供足够的支援或做出有效的决策来化解危机。例如,当关羽在樊城战役中进攻曹仁时,刘备未曾明确指示其调整战略,反而给了关羽过多的自主权,这显然是错误的。
再者,刘备和蜀汉决策层没有充分意识到上庸地区的战略地位。上庸不仅是连接蜀汉与北方的关键通道,而且它本身的地理优势使得其在战争中极为重要。然而,刘备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致使关羽失败后无法顺利撤退。
总体来说,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并非单一。虽然关羽自身的失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蜀汉高层的决策失误、用人不当及战略上的短视同样是丧失荆州的深层次原因。丢失荆州的悲剧,不应简单地归咎于关羽个人,而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