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件事你拼命折腾十几年,眼看希望就在眼前,结果最后一无所获,转头别人轻轻松松就成了大赢家?
这放在生活里可能是炒股,可能是创业!
但在历史上,日本人在东北找石油的遭遇,就是这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经典案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岛国资源贫瘠,除了海水就是石头,石油更是稀缺得可怜。
而当时的世界正进入“石油时代”,谁掌握了石油,谁就能掌握战争主动权。德国打不下巴库油田,扩张就卡了壳;日本被美英荷切断石油供应,只能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
说白了,石油就是战争的血液。为了找油,日本不惜把视线投向中国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
这时,一个叫新带国太郎的日本地质学家出场了。1928年,他背着地质锤,带着向导,从牡丹江开始了漫长的寻油之旅。
第一次空手而归,第二年再去,还是扑了个空。
1930年,新带国太郎在扎赉诺尔煤矿偷偷挖坑取样,结果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石油沥青的迹象。那一刻,日本人兴奋得差点开香槟,以为终于摸到了油田的边角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关东军立刻加大了投入。1933年到1937年,他们在扎赉诺尔打了二十多口井,最深钻到一千多米。可惜,油田就是不“冒头”。
钻了几年,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死心的日本人又跑去辽宁阜新,甚至钻到两千米,眼看油苗冒出来,却依然没有开采价值。到1941年偷袭珍珠港那年,他们索性把勘探设备全运到东南亚,东北这段“寻油梦”就此收场。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辛苦了14年,还是一无所获?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技术落后。 当时日本只能靠物理勘探,就像拿着放大镜在黑屋子里找钥匙。美国早在1930年代就搞出了地震勘探技术,能大面积扫描地质构造,但对日本死死封锁。于是,日本只能在小范围“盲人摸象”,自然功亏一篑。
第二,理论跑偏。 国际上当时流行“海相生油理论”,认为石油主要来自海洋沉积。日本人奉为圭臬,认定中国这种“内陆地层”,根本不可能出大油田。
结果偏偏大庆油田就藏在松嫩平原的陆相沉积层里!换句话说,他们拿着地图去找大海,却在陆地边转圈,怎么可能找到?
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后来直言:“小日本为什么没找着?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也能生油!”
时间来到1950年代,中国学者们不再迷信“海相”,而是用陆相理论重新审视东北地质。1955年起,勘探队伍集中到松嫩平原,四年后,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横空出世!全国沸腾,中国终于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日本人14年走弯路,而中国人抓住了理论突破,一击即中。
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日本在1941年前就发现了大庆油田,会怎样? 可能他们不会急着南下打太平洋战争,石油供应稳定,美国参战时间会推迟。
对中国抗战来说,也许局势会更加艰难。幸好历史没有这个“如果”。日本最终败局已定,但大庆油田的出现,却成为中国发展的新起点。
努力重要,但方向更重要。日本人不缺毅力,也投入了庞大资源,但在错误理论和落后技术下,所有付出都成了泡影。
中国科学家敢于质疑权威,用新视角看待地质条件,才在松嫩平原打开了通往能源独立的大门。
说到这,我还想起自己在敦煌的时候,有个老乡跟我说:“走错路,驴都累死。”这句话套在日本人找油的故事上,真是再合适不过。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如果日本真在当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历史会不会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