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慈禧太后正安稳地躺在床上休息,突然,12岁的同治皇帝闯进了房间,指着床上的一名男子大声喊道:“把他拖出去斩首!”这名男子正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
话说当时,咸丰帝刚刚去世,弟弟恭亲王感情复杂,决定去承德奔丧,然而,这个请求却遭到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此时,这些大臣们已经牢牢把握了朝政大权,生怕太后和大臣们联合起来夺取政权。恭亲王虽然官职显赫,但也不敢与八大臣们直接对抗。
慈禧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她心中早已不满男尊女卑的社会格局,于是她立即指派她的心腹安德海,秘密前往御史董元醇那里,建议通过奏折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怡亲王看到奏折后拍案而起,愤怒地大骂:“简直是乱国的主意!自开国以来,我朝从未有过垂帘听政的先例!”
这一番激烈的反应使得大臣们更加小心谨慎,不仅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更加激烈,就连承德宫的周围,连鸟儿都难以飞入。慈禧面子上大受打击,气得浑身发抖,誓言要彻底打破这群大臣的势力。于是,她不惜磨破嘴皮,央求慈安太后为她写一份懿旨,鼓动大臣们一同商议国事。
慈安太后心地善良,向来不参与过多政治事务,对于“垂帘听政”一事显得格外犹豫。尽管她对这件事并不热衷,但无奈慈禧一再劝说,她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好妹妹,既然如此,一切听你的。”
得到了慈安的支持后,慈禧开始物色能够辅佐自己的人选。恭亲王作为亲兄弟,虽然曾经在一些事务上与慈禧存在分歧,但最终,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慈禧决定让恭亲王参与进来。然而,慈安依旧担心,恭亲王毕竟年纪较大,且受传统影响较深,不一定会支持女性掌权。
慈禧急忙反驳道:“姐姐,不是还有先皇的玉玺吗?我们可以照章拟定懿旨,谁敢怀疑?” 慈安愣了一下,但最终还是被说服,慌忙拿出大印,盖上了朱红色的印章,完成了这份懿旨。慈禧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又陷入了新的困境——派谁去送这个诏书呢?
就在此时,安德海毫不犹豫地跪下来,恳求道:“二位太后,奴才愿意舍命传递诏书!”虽然慈禧感激他的忠诚,但她也知道,安德海在宫中早已是众所周知的面孔,若他出去,必定会被发现,甚至会被立即处死。安德海却笑着回答:“只要我将奴才发配至内务府,定能成功完成使命。”
慈禧犹豫了一会儿,最终决定让安德海去完成这个任务。她找来宫女庆儿,巧妙地将诏书藏入他的衣物之中。她的一番用意显而易见,庆儿不仅是宫中一位颇受宠爱的美人,连太监们也对她垂涎欲滴。慈禧的举动无疑是在暗示安德海将来是属于庆儿的。
安德海心领神会,叩头谢恩后,关上门与庆儿窃窃私语一夜。第二天,慈禧有意让人布置寝宫,故意让安德海大声说:“先帝刚刚驾崩,太后如此,恐怕不太合适!”慈禧立刻勃然大怒,大声骂道:“狗奴才,竟敢干涉本宫之事!”几名侍卫上前,将安德海打得鼻青脸肿,口吐鲜血。
然而,慈禧的怒气依然没有消散,她命令将安德海押解到京城,并交由内务府处理。安德海痛哭流涕,向慈禧求饶,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什么。安德海被贬的消息迅速传遍了离宫,八大臣们也都听说了此事。大臣们纷纷嘲笑安德海,“这个混账太监,平时说了我们不少坏话,真是活该!”
唯独怡亲王皱起了眉头,“一个小小的太监,打几下就行,送去内务府做什么?”然而,这一刻,他并没有多想,转而与其他大臣闲聊起来。
不久后,安德海被押送至内务府,而正好审问他的,是同乡赵主事。赵主事是个爽快人,他直接问道:“你我同乡,有何难处,我定会相帮。”安德海没有回答,目光扫视四周,低声说道:“请速速请恭亲王来见我!”
赵主事果然没有拖延,很快便带着恭亲王前来,安德海跪倒在地,捧着诏书,气喘吁吁地说道:“肃顺等大臣独掌朝政,威胁幼主,蓄意谋反,请王爷赶紧前来商议对策!”
恭亲王听后大怒,破口大骂:“这些混账,竟敢企图谋害大清江山!”于是,在安德海的帮助下,恭亲王伪装成女人,趁夜混入承德宫,一夜之间成功改变了局势。最终,八大臣被诛杀,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恭亲王与安德海的功劳不可忽视。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慈禧登上权力的巅峰后,她反而开始疏远恭亲王,讥讽他为“鬼子六”,而对安德海则异常宠爱。有一次,安德海跪在床前给慈禧捏脚,12岁的同治帝看到后,哭着要求将安德海斩首,但慈禧却怒斥道:“出去,谁让你进来的?”
回望这一切,恭亲王可能永远也想不明白,自己是如何从深得信任到最终被抛弃的。而他心中必然充满了怨气,但他的软弱和深厚的亲情,让他依旧选择为亲人挺身而出,即便是在生死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