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了一次震惊考古界的事件。一个农民在村外打井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庞大的陶瓷人头。这个令人吃惊的发现,最终揭开了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墓神秘面纱的一角。从那时起,关于秦始皇陵的探测工作便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如今,已经发掘出4个兵马俑坑,每一个坑内的兵马俑都为我们带来新的认知。
秦始皇生前性格复杂,时而暴躁,时而难以捉摸,死后的陵墓同样充满了神秘色彩,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难解的谜团之一。即使科技已经渗透到考古工作中,秦始皇陵依然保留着原始的神秘面貌。至今,我们对秦始皇陵了解的仍然有限,不禁让人疑问:墓内还有多少我们未曾触及的秘密?为何迄今为止,陵墓依然没有进行全面挖掘?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人员曾对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行过挖掘,但这次发掘却为中国考古界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也直接导致了秦始皇陵的挖掘进度放缓。在定陵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意外发现了大量珍贵的丝织品,包括龙袍、凤衣和锦被等。这些出土的奢华物品尽管在地下保存了数百年,仍然色泽鲜艳,栩栩如生,价值难以估量。然而,如何保存这些文物,却让人们陷入了困境。因为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它们会迅速氧化,失去原本的光彩和质感。
为了保护这些丝织品,有些队员提议将其装裱起来,像古画一样背后加上坚韧的纸张,而另一些人则建议在浆糊中加入防腐剂。然而,尽管大家都竭尽全力“抢救”这些文物,但一些丝织品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变色、发脆的情况,原本精美的刺绣逐渐发霉,最终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坏。更为糟糕的是,在处理这些丝织品时,技术人员竟然将它们的反面装裱了起来。沈从文当时亲自到场检查,发现这一错误后,问道:“为什么不露出正面?”但技术人员坚持认为研究结构时要看反面,这种错误的处理方法加速了文物的损毁。
此外,定陵中的三口棺椁也未能逃脱这一悲剧。虽然当今参观者在地宫中看到的是巨大的水泥复制棺椁,但真正的金丝楠木棺椁早在1959年就被随意丢弃在城外的山沟里。后来,考古学家得知这一消息时已经太晚,棺椁早已被附近的村民捡走。更令人痛心的是,其中一对夫妇用一口棺椁做成了两个棺材,而不久后便离世,另一家则用其做了大柜子,结果家中的孩子在玩耍时被困在柜子里丧命。
这起惨痛的事件为整个考古界敲响了警钟,大家开始意识到,应该避免主动去挖掘皇帝的陵墓,因为这类历史遗产一旦受到破坏,无法再恢复。在秦始皇陵的发掘过程中,氧气的消耗使得墓葬内几乎没有微生物活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如果强行开启墓葬,可能会导致其中陪葬品的损坏。
在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中,考古学家曾经历过类似的意外。考古人员打开一个漆鼎时,里面漂浮着几片藕片。令人震惊的是,当藕片被取出后,它们立刻消失不见。这是由于在封闭的环境中,藕片与外界的空气接触,发生了氧化反应,迅速消失。由此可见,发掘文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文物的保存不受损害。
在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决定采用一种更为稳妥的方式——安装考古舱。考古舱是一种玻璃型的容器,可以控制周围的湿度和温度,同时减少外界微生物或细菌的侵入,从而保护文物。然而,由于秦始皇陵的规模极其庞大,仅仅地宫的开口就达170米长,150米宽,几乎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整个墓葬底部的面积就有4000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考古舱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资金挑战。
从2013年开始,秦始皇陵的考古团队便开始对陵墓西侧的1号陪葬坑进行持续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最令人兴奋的成果出现在2021年,出土了金骆驼、银骆驼、金舞袖俑以及镶嵌琉璃的银猎犬等稀世珍宝。随着这些文物的出土,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仍然在缓缓揭开,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秦始皇陵仍然充满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