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提到司马懿的继承人,许多人立刻会想到邓艾。邓艾在遇到司马懿之前,仅仅是魏国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员。然而,因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邓艾从此踏上了仕途的顺风车,不仅得以在曹魏政权中大展宏图,更在后来的历史中扮演了消灭蜀汉的重要角色。与邓艾的命运不同,今天我们要谈的王昶,同样是司马懿推荐的人才。换句话说,司马懿对王昶的提携和支持,也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一
王昶,字元度,出生于太原郡晋阳县,是一位本地的俊才。少年时期,他与同郡的王凌有着深厚的交情。王凌年纪稍长,王昶始终将他视作长兄,二人关系亲密。虽然两人都来自太原王氏,但当司马懿家族篡夺权力时,王昶与王凌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王昶支持司马懿,而王凌则选择反叛。可以说,这两人的选择标志着他们命运的分叉。
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前,王昶就曾担任太子文学,并晋升为中庶子。220年,曹丕登基后,王昶依旧受到重用,被任命为散骑侍郎,负责管理洛阳的典农事务。洛阳当时是魏国的都城,城市绿树成荫,王昶勤勉工作,不仅在政治上有所贡献,也为百姓开垦了大量的荒地,起到了表率作用。之后,王昶的仕途逐步上升,升任为兖州刺史,表现出色。226年,魏明帝曹叡继位,王昶被加封为扬烈将军,并赐爵关内侯。虽然身处外地,王昶始终心系朝廷,深知魏国积弊难除,便撰写了《治论》,提出现代可以借鉴的改革措施,并写了多篇兵书,研究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最终上奏给朝廷,希望能改善魏国的现状。
二
到了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曹叡发布召贤令,要求各省推荐人才,特别是卿校以上的高官,王昶便得到了司马懿的推荐。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握了魏国的大权,显然,王昶的才干和主张受到了他的高度赞赏。此后,王昶被任命为徐州的官员,封号武观亭侯,并逐渐升任征南将军,负责管理荆州和豫州的军事事务。王昶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并在任职期间,注重兵力的布局与防御。他认为,宛城地势险要,但若各军分散驻扎,便无法在突发事件中快速反应,于是他上奏朝廷,提议加快农业开垦和粮食储备,为未来的战斗做准备。
249年,司马懿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废除了曹爽及其党羽。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王昶坚定地站在了司马懿一方,这一选择也代表着他与司马懿背后太原王氏的密切关系。司马懿篡权后,开始向群臣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案,王昶提出了五条治国方针,其中包括加强道德建设、鼓励学术研究、减少奢华等建议,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250年,王昶通过奏章分析东吴的内乱,提出可以乘机攻占孙权势力薄弱的地区,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将领进攻吴、蜀。王昶在战场上表现异常出色,尤其是在与东吴名将施绩的对决中,他利用虚张声势和战术布置,将敌军引入伏击圈,一举击败吴军,俘获大量敌兵,并成功保卫了自己的领土。
三
王昶在大获全胜后,不仅获得了朝廷的重奖,还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并晋封为京陵侯。然而,在这时,他的老朋友王凌却选择了反抗,发动了淮南一叛。尽管如此,王昶坚定支持司马懿,最终帮助平定了王凌的叛乱。王凌在公元251年被司马懿彻底消灭,而王昶则在司马懿去世后继续稳固自己的地位。司马师继位后,王昶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政务管理,在淮南二叛中再次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骠骑将军的称号,并继续得到朝廷的赏识与加封。
257年,诸葛诞发动了淮南三叛,王昶再次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东吴支援了叛军,但王昶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成功拖延了敌军的进攻。258年,诸葛诞被杀,王昶得到了司马昭的高度评价,升任为司空,继续掌管着魏国的军事和政治事务。他的封地得以扩展,成了魏国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