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用计谋将他们诱杀,留下二百四十名小兵归赵。前后,白起斩首虏四十五万,赵国震惊。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位列四大名将之首,因其每场战斗的惨烈程度,留下了极为血腥的历史印记。统计显示,战国时期因战争而丧命的人数大约超过二百万,而其中至少一半的死亡与白起相关,令后人对他称之为“人屠”。从人道角度来看,白起的行径堪称冷血无情,但从秦国的立场出发,白起却是一位忠诚的将军,为国家的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起的战争方式,虽然惨烈,但却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扩张与强大。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崛起。战国初期,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巨大,特别是在农业和商业上,秦国远远落后于齐国等东部大国。秦地的百姓仍有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社会风气粗野,男女混居,缺乏文明礼仪。这种落后与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当时东周诸国看不起秦国的原因之一。
然而,商鞅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实行严苛的法律制度。百姓被迫实施“分居”,家庭内部关系变得冷漠,社会充满了严格的纪律与约束。通过“军功爵”制度,商鞅让百姓只有通过战功和农耕才能提升社会地位,从而促进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发展。这种严酷的改革虽然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但也让秦国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无视伦理道德的“虎狼”之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在军事和政治上迅速崛起。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继续扩张秦国的版图。秦国不仅吞并了南方的巴、蜀两国,还与楚国展开激烈争夺,最终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到了秦武王时代,秦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韩国的重镇宜阳,直通三川,进一步巩固了对中原的控制。
然而,秦国的扩张并未止步,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北方已经逼近九原,南方深入涪水,西部消灭了义渠,东部已对魏国形成包围之势。白起作为秦昭襄王的得力干将,在扩张领土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屡带领秦军取得胜利,扩大了秦国的疆域。为了国家的强盛,白起不仅赢得了数场惨烈的胜利,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甚至可以说,白起就是在“为秦国而战”,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
白起的巅峰之战莫过于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白起以巧妙的战术将赵国四十多万大军困于长平,并最终坑杀其士兵,使得赵国元气大伤,秦国的势力也因此扩展到了汾水以东,逼近赵国的都城邯郸。白起这场战役中的杀戮之惨烈,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尽管其中有着巨大的道德争议。
然而,正是这次胜利之后,白起的命运发生了转折。白起原本计划趁赵国陷入恐慌,快速占领邯郸,以一举摧毁赵国的抵抗力。然而,在关键时刻,应侯范雎因担心白起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劝秦昭襄王撤兵休整,声称赵国已同意割城,双方对峙三年,继续作战没有意义。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撤回了大军,未料赵国随即反悔,不肯割城。
愤怒的秦昭襄王决定再次出兵攻打邯郸。尽管白起向他忠告,邯郸难攻,且士兵疲惫,路途遥远,如果出征,可能会为他国可乘之机,秦昭襄王却未听劝阻,再次命白起出征。白起预见到这场战役注定无功而返,决定违抗王命,不再出征。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秦昭襄王,最终他下令白起降职,迁至阴密,直至被应侯范雎陷害,最终赐死。
白起,这位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最终死于一场宫廷斗争,命运的起伏与战争的惨烈交织在一起,留下了无尽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