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纵观历史长河,虽然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他们的后代往往难以企及父辈的高度,甚至碌碌无为。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子嗣不但继承了父辈的血性和才能,更是在沙场上表现得尤为出色,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人。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盘点两位比父辈还要勇猛的将领(至于称帝算不算“将军”,就见仁见智了)。
一、李克用之子李存勖
李克用,本就是一位声名显赫的猛将。公元881年,他率领沙陀军南下,勇猛剿击黄巢起义军,打得黄巢屡战屡败。次年,他又一次奉命勤王,成功保护唐僖宗的安危。到了公元883年,他更是连战连捷,硬生生把黄巢逐出长安,因而被唐廷任命为河东节度使。884年时,他仍觉黄巢威胁未除,再次自河东南下,痛击黄巢,最后迫使黄巢自尽。等到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之际,李克用已是晋王,他与朱温对峙河东、汴州,两股势力相互对视,谁也不肯退让。
然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比他父亲更显豪烈。李克用或许有所顾忌的战事,李存勖却敢于主动出击;父亲交付的任务,他总能完成得更为漂亮。公元908年即位为晋王后,他看后梁政权不顺眼,便挥兵讨伐;契丹人频繁骚扰边境,他也毫不退缩,反手痛击;河北沃土,他志在必得,硬是收入麾下;河中平原,他更是稳固掌握。由此,晋国实力逐渐壮大。到923年,他心中不服朱温篡唐称帝,毅然于魏州(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登基称帝,旋即灭后梁,推翻朱温一系的统治。称帝后,他志向更为宏大,先后吞并岐国,又灭前蜀,控制凤翔、汉中及巴蜀之地,疆域空前辽阔,被史家誉为“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可惜的是,李存勖功业未能长久延续。后期他逐渐沉迷戏曲表演,纵容皇后干政,甚至过分宠信伶人,导致朝纲松弛。仅仅称帝三年,就在“兴教门之变”中被叛军杀害,年仅四十二岁。若他能谨守治国之道,或许会被后世称颂为伟大的明君。
二、慕容皝之子慕容垂
慕容皝,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功绩颇丰,不仅平定辽东之乱,还大败段氏鲜卑,逐步建立起前燕的势力版图。他曾击退后赵大军,又大破高句丽,实力强盛到迫使东晋朝廷不得不册封他为燕王。可以说,他为前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然而,他的儿子慕容垂却更加耀眼,被后人誉为“十六国第一战神”。慕容垂少年英武,年仅十三岁便随父亲上阵杀敌,文武兼修,勇而有谋。公元345年,他随军攻取后赵幽州一带,初露锋芒。357年讨伐敕勒部族时,更是俘斩数以十万计的敌人,威名渐盛。365年,他与慕容恪合力攻占东晋重镇洛阳,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手握万人精兵,镇守鲁阳。369年,在桓温北伐前燕之战中,他率军大败东晋军队,声名震动北方。
然而,因功高震主,他遭到猜忌,不愿卷入宫廷斗争,遂投奔前秦。383年襄阳之战,他为先锋,命士卒点燃火把,火光照耀数十里,成功吓退东晋大军。次年,趁苻坚病重,他毅然起兵反秦,自称燕王,兵锋直指邺城,并最终成功定都中山。此后,他先后中兴后燕、灭亡西燕、攻取平城,并多次大破北魏军队。传说他一生大小百余战,无一败绩,因而被世人尊称为“十六国第一战神”。
综观李存勖与慕容垂,他们的成就皆不输乃至超越了父辈,不仅证明了“虎父无犬子”的道理,更展现出后继者能以血性与胆略再创辉煌。只是历史无情,功业再盛,若失治国之道,终将难免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