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描绘是颇具深意的,他的智慧和策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那个关键时刻,他或许在心中思索着“天会不会降雨?”这真是个令人忧虑的问题。然而,天公却似乎并不祝福,毫无预兆地选择了降下大雨。试想一下,当时位于上方谷的战斗余波正酣,火光肆虐。大雨倾盆而下,瞬间将熊熊火焰扑灭,原本腾起的黑烟也随之弥漫开来,向蜀国的军阵袭来。在这个情景下,魏国的军队只要趁着浓烟掩护,奋勇向谷口挺进,便能顺利逃离,而蜀国的军队在这样的烟雾中则犹如在黑暗中摸索,无法判断该如何展开攻势,陷入一片困境。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魏国的主力军队始终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接应司马懿的撤退。若在此时蜀国贸然派出军队去截杀,那岂不成了给敌人送菜?这一瞬间,诸葛亮内心的纠结与紧张,似乎与司马懿在空城计中的心理活动产生了微妙的共鸣,二者都在一场智斗中斗智斗勇,正面交锋的气氛愈加浓烈。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诸葛亮身体并不佳,已无法如往常般敏捷地与司马懿周旋。司马懿之所以最后选择坚守不战,并不是因为刚开始就如此决绝,而是在经历了上方谷之战的严酷后才做出的选择。在战斗发生时,诸葛亮巧妙利用了上方谷复杂的地形地势,将司马懿引入了谷口。这一地区杂草丛生,诸葛亮早已安排人马在上方放火,结果导致司马懿的军队被困于谷底,无法自拔。尽管司马懿心中恐惧,认为自己必定会陨落于此,但令人没想到的是,突如其来的暴雨改变了一切。
那么,为什么在此时不趁胜追击,斩杀司马懿呢?首先,诸葛亮在当时的准备并不充分,可能缺乏足够的弓箭手支持。而之所以能够成功引诱司马懿进入谷底,正是因为他军队人数较少,使得司马懿轻敌疏忽,才给了他可乘之机。其次,当时火势已然无法控制,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相距甚远,司马懿在即将逃跑时,诸葛亮也未能及时命令弓箭手放箭,或许是由于时间紧迫,亦或是目前的局势让他难以调动有效力量追击,最终导致了这样一个机会的错失。
在这场智勇双全的博弈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不断上演,尽管诸葛亮的计划并未完美执行,但他在战斗中的策略依然彰显了他的深思熟虑与非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