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陈奇涵。在中央军委召见他时,他被告知可以自填军衔,而当时正是一个众多军官争议军衔的时刻。然而,陈奇涵显得十分冷静和自信,最终选择将自己的军衔填写为中将。许多人在授衔时会感到自己的军衔不够高,以至于争吵不休,然而陈奇涵对此却毫不在意,反而心怀感激。他认为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已感到知足。出乎意料的是,中央军委并没有接受这样的选择,他们认为这位老革命过于谦逊,结合他的军事资历与贡献,最终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这一决定让陈奇涵感受到了来自组织的重视与认可。
陈奇涵是一位真正的老革命,早在1919年,他便踏入了云南讲武堂的韶关分校,开始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初入军营后,他加入了赣军,担任排长、连长及代营长职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诸多旧式军阀之间争權夺利的种种场面,这也促使他决定脱离旧军阀投奔广东革命政府,随后被任命为广州警卫军讲武堂的区队长,并积极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北伐运动。后来,他进入了黄埔军校,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道路。
1927年,陈奇涵在兴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参与领导了赣南起义和兴国暴动,还创建了赣南苏区,积极组织和指挥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他带领兴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极大地激励了农民群众参与到革命事业中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对红军的支援。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多次表扬中,陈奇涵被赞誉为地方的领袖,成为了赣南农民运动的重要象征。
随后的岁月中,陈奇涵加入了正规军,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参加了五次反围剿的战争和艰苦卓绝的长征。与朱德、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频繁接触,使他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友谊。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虽然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诬陷,但他的革命意志依然坚定不移。革命胜利后,陈奇涵仍然保持淡泊名利的品格,不追求个人享受。他曾用诗句表达自己的志向:“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这是陈奇涵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与坚定的信念。
正是这样一种追求精神,让他在填写军衔时选择中将。在他看来,能够亲历和参与革命的成功已经是对先烈们最大的敬重和幸运。显然,中央对于他的谦让态度并不打算接受。1957年,年仅60岁的陈奇涵,依然充满活力与干劲,按理说他还有着为国服务的时间与精力。然而,他出乎意料地主动提出从自己所在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希望将这一职位交给比自己年轻的钟汉华中将接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奠定了他在革命事业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