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白起、廉颇、李牧、王建四大名将的命运都与兵权紧密相连。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战国时期军事力量对于君臣关系的重要性,也揭示了这个时代尔虞我诈、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首先,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废黜了朝中与他关系不好的四位贵族,但兵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他和校尉司马耿等人手中。长平之战后,秦国进攻邯郸。白起主张全面进攻,秦王却在丞相范雎的建议下接受韩国、赵国割地求和。随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但没有了白起,秦军顿时变得无法战斗。其屡战屡败,引起了秦昭襄王的不安和怀疑。最终,秦昭襄王在范雎的谗言下,下令处死白起。这可以看作是秦王夺回兵权的一种手段。
第三,李牧的情况与廉颇类似。李牧手下的赵变起是赵国最精锐的力量。他们在代县驻扎了很长时间。李牧对赵辨齐的影响甚至比赵王迁还要大。但李牧与赵王在使用赵扁起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赵王请求他回援邯郸,却遭到拒绝。再加上李牧此前曾支持赵王迁的弟弟公子贾,这使得赵王迁在郭开的谗言下夺取了李牧的兵权。这再次印证了军事力量对名将命运的巨大影响。
最终王翦用六十万大军灭掉了楚国,秦国大半的兵力都掌握在他的手里。然而,王翦灭楚之后,立即交出了兵权。这种自取灭亡和撤退的行为,其实是因为他知道,长期掌握兵权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王建的聪明和谨慎,让他在四大名将中拥有了最好的结局。他选择在时机成熟时主动放弃军事权力,从而避免了后续可能出现的政治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