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始终牢记老同志的历史功绩,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宣传,京能集团离休干部王志胜接受媒体采访,近日,北京日报、新京报等刊登《我们的1945|王志胜:“叫老乡,快去把兵当”》报道。
一张几经翻拍才得以留存的老照片中,16岁的王志胜站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只露出半张青涩的脸。如今97岁的他拿起老照片,嘴角上扬,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回忆起当年参军的缘由,王志胜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一首歌——“叫老乡,快到战场上,快去把兵当。莫等日本鬼子来到咱家乡,老婆孩子遭了殃,才去把兵当……”
1937年,日军铁蹄踏破山东多地,王志胜的家乡掖县也不例外。寒风凛冽,9岁的王志胜裹着单薄的破衣蜷缩在角落,手脚满是冻疮,细小的伤口诉说着无尽苦难。寒风如刀刮过脸颊,带来阵阵刺痛与绝望的呜咽——突然,那首《叫老乡》的歌谣穿破严寒,如冬夜里的一簇火种,瞬间点燃了王志胜心底积压的愤恨。抚摸着手背上的冻疮,少年的手渐渐握紧成拳。
因战乱,王家赖以糊口的豆腐生意难以为继,一家人仓皇逃回潍县的贫瘠田地避难,留下爷爷与后奶奶守着掖县的家。几年后,爷爷饿死,父亲借了辆马车颠簸百余里将遗体运回潍县安葬。故乡,从此成为刻在心底的屈辱印记;家国之痛,深深刻进生命的年轮。
1945年春寒料峭,王志胜被父亲送到后奶奶家避难。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后奶奶引荐,王志胜认识了已投身八路军的叔父。这位身着戎装的亲人,如同暗夜中的火把,点燃了少年心中蓄积已久的复仇火焰。当叔父轻声问他是否愿意参军时,少年眼中迸发出灼灼光芒:“我愿意!”掷地有声的三个字,让他彻底告别了往日的孱弱。
那个夏日,他脱下褴褛布衣,换上粗布军装,站在家乡的土地上,一手紧握钢枪,一手抚平衣褶。那一刻,新生的喜悦如春水般撞击胸膛;而日寇铁蹄踏碎山河、同胞血泪染红大地的景象,又化作无边苦涩蔓延开来。
胶东军区北掖县大队迎来了一位不满17岁的新兵,他像一柄淬火的利刃,誓要斩断侵略者的铁蹄。1945年8月末,平度城头枪炮声震碎夜空。他跟随部队向城中冲锋,硝烟裹挟着血腥味扑面而来。巷战正酣时,他看见身旁战友被敌弹击中,热血喷溅在自己的军装上,复仇之火在血光中愈发炽烈。经过一夜鏖战,平度光复,胶东土地上日寇的根基从此摇摇欲坠。此役全歼日伪军近3000人,其中日军800余人。
随后部队整编升级,他成为胶东军区五师十四团二营四连的主力战士,肩上扛起的不再只是个人仇恨,更是收复山河的千钧重担。
此后,王志胜所在部队奉命参与张鲁集阻击战,准备给予胶东一带的日寇最后一击。9月初,全连从平度县城出发,向东行军100多公里到达即墨县城北,与兄弟部队一同攻克3个日伪据点,占领灵山要地,打退敌人多次反扑,解放了县城以北的大部分乡村。
就在连队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离阵地时,王志胜被沿途设伏反扑的敌军击中右腿,子弹贯穿小腿伤到膝盖骨,他当即倒地。战友将他抬到团临时救治所紧急救治,幸运的是,伤腿保住了。躺在病床上,王志胜得知家乡及周边多个县的日寇已被歼灭,这位入伍不到两个月的新兵眼眶湿润了——泪水为牺牲的战友而流,嘴角却微微上扬,为自己当初受《叫老乡》感召参军而自豪。
次年8月,因在抗日作战中表现优异,王志胜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连队里最年轻的党员和战士。这份荣誉与责任始终伴随着他,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他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19年至2024年,王志胜将平时省吃俭用的工资凑集起来,向党组织捐献“特殊党费”,累计已超过五万元。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尽管王志胜已步履蹒跚,却没有忘记党的生日,“七一”前夕,他又将一万元“特殊党费”交给了党组织。“一生争先进,为党献终身……我的初心是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形成的。”老人的语调依旧铿锵。
少年时期冻疮留下的疤痕,历经战火与岁月风霜,仍烙印在他苍老的手背上。当97岁的老人再次轻声哼起那首点燃他烽火青春的《叫老乡》,苍老的声线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掖县寒风中那个冻得瑟瑟发抖、却听得热血沸腾的少年身影悄然重合。
时代的旋律在变,热血却从未冷却。王志胜抚摸着胸前锃亮的抗战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纪念奖章,思绪仿佛又回到第一次听到《叫老乡》的青葱岁月:从掖县寒风的淬炼,到平度硝烟的洗礼,再到余晖中那份沉甸甸的党费,贯穿其间的,不仅是忠诚,更是一条用血肉铺就、又被初心不断擦亮的爱党爱国之路。
来源:京能集团、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