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历史上,许多知名人物的家族都经历了抄家的命运,曹雪芹的家族亦未能幸免。这一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诸多谜团,成为了红学研究者们热衷探讨的一个核心议题。要理解为何曹家会落到被抄的境地,还是需要追溯到曹雪芹的家世背景。
曹雪芹的远祖在明朝末期 migrating到山海关以外的辽东地区,负责边防工作,但不幸被努尔哈赤俘获,成为了满清的正白旗包衣,即奴隶。满清成功入关后,曹家这一支系被分配到了内务府,即清朝的中央机构,世代为奴,生活水准持续低下,难以翻身。
而转机在清朝康熙年间出现。康熙时期,他幼年丧母,由一位奶妈抚养长大,终身对这位奶妈心存感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恩养他的奶妈,正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康熙登基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的织造监督,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肥沃的职位。江宁织造这一职务原本是轮任的,但在曹玺执掌期间却成为了终身任职,因此曹家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然而,这种荣光并未持续太久。到了曹雪芹的父辈,曹家开始步入衰退期。曹玺的长子曹寅意外去世,曹寅的儿子曹颙接任,但不久后曹颙也因病去世。为了不让这个家族的荣耀就此中断,康熙特许曹寅的弟弟曹宣的孩子曹頫继任江宁织造,试图延续曹家的声望。
但不幸的是,雍正六年正月,曹家遭遇了抄家危机。红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曹家被抄的根本原因涉及到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斗争,曹颙被视为支持“八爷”的一方。但如果仔细考究,“八爷党”真正受到打击是在雍正四年,而曹家被抄家发生在两年后的雍正六年,表面看似是雍正做出的决策,实则深层原因与康熙的决策有密切关联。
究其根本,曹家被抄的原因其实与家族的财政困境密切相关——家中巨额亏空,入不敷出,严重影响了国库的财务安全。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五次都在曹家下榻,接待康熙的费用如流水般涌出,曹家最终只能通过挪用公款来弥补财务缺口。
至于曹家的财政缺口究竟多大,确实难以精确计算。在康熙五十二年,曹頫上奏递交了一份奏折,详细说明了家族的债务和情况,提到前任曹寅去世后,曹家仍有未偿还的债务,以及与李煦的财务问题,这些形成了高达五十八万六千两的巨债。
康熙五十五年时,户部再次查出曹寅生前的欠债,金额多达二十六万三千余两。显然,曹家已经无力偿还这些债务。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压力,康熙和曹家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在以皇权为重的古代社会,只要康熙在位,曹家依旧能够维持生计。可当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后,随之而来的权力更替使得曹家的厄运即将揭幕。因此,可以说,曹家遭遇抄家的最大幕后推手并非只是雍正,而是康熙对该家族纵容的结果,最终将曹家推向了彻底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