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去世后,幽州的局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此时,三个主要势力在这片土地上激烈争夺控制权:
1. 袁绍的儿子袁熙,
2. 公孙瓒的旧部,尤其是鲜于辅和阎柔,
3. 乌恒。
其中,乌恒的情况尤为复杂,值得仔细探讨。
丘力居去世后,乌恒的领导权交给了丘力居的侄子蹋顿。由于丘力居的儿子楼班年纪尚轻,蹋顿便接管了乌恒三部的统治。在当时的献定初平年间,蹋顿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乌恒三部的核心领导者,深受部族长老们的信任和支持。蹋顿的勇猛和智慧,使得他成功地将数百个蛮族部落归附于自己,部落的长老们更是将他比作草原上的英雄冒顿——那个让刘邦都为之忌惮的强者。
提到冒顿,许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他是当时草原的霸主之一,甚至连项羽也感到威胁。蹋顿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使乌恒在他手中持续强大。在楼班成年后,蹋顿不仅没有对其继位心生不满,反而全力辅佐,尽心为其出谋划策。后来,难楼、苏仆延等人推举楼班为单于,而蹋顿则被尊为王,依旧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参与决策事宜。蹋顿的非凡眼光和大局观,使得乌恒部落在复杂局势中保持了相对的团结与稳定。
此时,袁绍与公孙瓒在幽州的对峙依旧僵持不下,而蹋顿也清楚局势的变化对乌恒未来的重要性。他作出决定,选择支持袁绍。他派遣使者请求与袁绍和亲,并且提供兵力支援袁绍攻打公孙瓒。袁绍欣然同意与乌恒建立联盟,并以朝廷名义授予蹋顿单于印绶,同时还将袁绍的宗室女子嫁给了乌恒首领楼班,以此加固双方的关系。这一举措让双方的合作更为紧密,袁绍的支持也使乌恒在战略上占据了有利位置。
然而,袁绍忽视了幽州境内的另一股势力——刘虞的旧部。刘虞去世后,其部下态度模糊,尽管他们曾与袁绍共同击败公孙瓒,但并未明确表态是否完全归顺袁绍。刘虞曾推崇朝廷,主张统一,阎柔便在刘虞去世后顺利归顺了朝廷,并且获得了“护乌丸校尉”的官职。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高兴,甚至亲自称阎柔为“儿子”,并期待他视自己如父。
与此同时,鲜于辅则显得较为犹豫,他在曹操和袁绍之间摇摆不定。曹操的支持者田豫劝说鲜于辅:“曹氏奉天子命行事,终将定天下,早日归顺方为上策。”鲜于辅最终决定效忠曹操,且被任命为建忠将军,主管幽州六郡的军事事务。这一决定为日后袁氏兄弟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因为曹操在幽州的势力早已悄然崛起。
随着袁绍的败局逐渐显现,袁熙和袁尚的部将焦触、张南发起兵变,将袁氏家族赶出了幽州。二袁逃至辽西,依附了乌恒的首领蹋顿。焦触自封为幽州刺史,联合各郡县的长官归附曹操,誓言效忠,使曹操倍感信心。曹操也随即任命焦触为幽州刺史,并封张南为列侯。然而,乌恒依旧支持袁氏家族,袁尚和袁熙在蹋顿的帮助下重新进入幽州西部进行攻掠,导致局势再次动荡。袁氏的旧部对焦触的叛变愤慨至极,赵犊和霍奴等人纷纷起义,杀死了曹操任命的涿郡太守,给曹操带来巨大压力。
面对乌恒的反击,曹操不得不迅速组织军队北上平叛。鲜于辅在渔阳郡的防守变得至关重要,因为若乌恒攻占渔阳,并与赵犊、霍奴的势力联手,曹操的平定工作将变得更加困难。这场对抗变成了时间的赛跑,最终,曹操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在涿郡击败了赵犊和霍奴,随即跨越潞河赶往支援鲜于辅。面对曹操的强大进攻,蹋顿果断选择撤退,回到了塞外,暂时放弃了对幽州的进一步进攻。
幽州局势在曹操的掌控下逐渐稳定,但袁氏兄弟的去向成为了一个难题。如何处理二人的北逃问题,成了曹操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