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不仅具备了深远的战略眼光,还拥有独到的识人之术。他对人的理解和识别能力,甚至超过了许多同代的杰出人物,像曹操和诸葛亮都难以与他相比。刘备的一生中,曾与无数人才打交道,特别是在那些有野心的人面前,他总能一眼看穿他们的真实面目。马谡,尽管具有很大的才华和潜力,然而他心中隐藏着不小的野心,诸葛亮并未察觉,但刘备却早已警觉。在临终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以说,刘备的这番话透露了他对马谡的深刻戒备,甚至可以视为他心中最想除掉的人,而马谡的野心最终确实成为了蜀国的巨大隐患。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三国的争斗,本质上就是人才的角逐。对于身处偏安一隅的蜀汉来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数量和实力都无法与魏国和吴国相提并论,这使得蜀汉的人才尤其显得珍贵。而且,这些人才虽然各有所长,却也都存在缺点。在刘备的治理下,他能够依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他们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这使得许多人在蜀汉政权中成为了骨干力量。马谡虽然在理论上有着不小的才华,但刘备始终没有给予他足够的重视,部分原因也在于马谡与诸葛亮关系过于亲近,这成了刘备的隐忧。
史书记载,马谡的哥哥马良为人熟知,而马谡本应因此得到刘备的特别关注。但刘备一直认为,忠诚是臣子最重要的品质,而马谡与诸葛亮过于接近,可能存在其他的潜在问题。刘备和赵云、关羽、张飞的关系非同寻常,赵云是他一见如故的良将,关羽与张飞更是与他同生死的兄弟;他提拔魏延担任太守,也显示了他识才用人的眼光。然而,马谡的情况却不同,他过于依赖诸葛亮,这令刘备心生疑虑。
刘备对诸葛亮的了解同样深刻,他知道,在自己去世后,蜀汉的命运将完全由诸葛亮掌握。虽然刘备同时托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但他心里清楚,李严不过是一个远不及诸葛亮的人物,而李严所代表的东州官僚集团也不足以与诸葛亮所代表的荆州集团抗衡。在这个背景下,马谡作为诸葛亮最亲近的人,他的地位愈发显得重要。马谡曾经对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这份深厚的关系和信任,使得马谡在诸葛亮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然而,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并非没有道理,尤其是他提到“马谡言过其实”,这正是对那些博览群书却缺乏实战经验之人的一种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才华不容置疑,他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远见,成功制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然而,诸葛亮的战术能力却显得相对薄弱,这也是他在实践中屡次失误的原因之一。而马谡,虽然博学多才,然而在真正的战场上,他的理论知识却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局,这一点诸葛亮并未完全意识到,而刘备则早已看在眼里。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并没有立刻重用马谡,而是将其作为幕僚培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开始意识到,马谡并非像刘备所说的那样不堪。特别是在蜀国南方发生大规模叛乱时,马谡的建议帮助了诸葛亮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马谡曾提出,在镇压南中叛乱时,单纯依靠暴力难以收服百姓的心,应该重点攻心,最终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自此之后,诸葛亮开始更加重视马谡。
然而,马谡的野心逐渐暴露,特别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的表现出乎了他的预料。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占领凉州三郡,并以此为基础向曹魏发起进攻。街亭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防线,至关重要。诸葛亮并未预见到马谡会迅速膨胀自己的野心,将街亭的守卫任务交给他时,他原本只是希望能确保这一战略位置的稳固。然而,马谡却未能履行职责,最终导致街亭失守。尽管诸葛亮本意是进行守备战,即使街亭不能完全守住,也能为大军赢得时间进行撤退,但马谡的失误彻底打乱了这一计划,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马谡自知大错已铸,最终被诸葛亮依法处决。在随后的审判中,诸葛亮批评马谡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失去了街亭和许多将领,蜀国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诸葛亮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表示将自贬三等,辞去丞相职务,改任右将军,并行使丞相职权。尽管诸葛亮一生谨慎、廉洁,对蜀汉忠诚,但在用人方面,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曹操或孙权。在人才选用上的失误,导致了蜀汉北伐的失败,也让马谡最终成为了蜀汉的致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