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但实际上,在蜀汉后期,众多名将并未缺席。在国家灭亡的时刻,依然有三位杰出的将领,若刘禅坚持抵抗,不甘投降,蜀国或许未必会陷入灭亡。
首先要提到的是姜维。这位大将军的才干毋庸置疑,是诸葛亮的军事继承者,他在北方与敌国魏国的战斗中耕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当刘禅选择投降时,姜维并没有手无寸铁,而是拥有相对强大的军队,他正在北方抵挡钟会的进攻。钟会经过长时间的围攻仍然未能攻下姜维的阵地,眼看形势不利,遂打算撤军。然而,在他后方,邓艾却突然突破了锦竹地区的防线。面对谯周的劝说,刘禅最终做出投降的决定,姜维深感愤怒与不甘,士兵们情绪激动,纷纷用刀砍打石头发泄心中的怒火,这一幕不仅显示了姜维的忠诚,也揭示了蜀汉将士对投降的心痛与无奈。
接下来要讲的是霍戈,他是蜀汉名将霍峻的儿子。霍峻去世后,刘备非常惋惜,把霍戈收养在家里,让他和刘禅一起长大,培养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霍戈在平定南方叛乱后,担任南方的防守。他的才能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尤其是在对抗曹魏的号召中,他更是渴望能率领军队北上。然而,这一请求最终被刘禅拒绝。即使在刘禅投降后,霍戈依然挺身而出,显示出他的责任感。他坚信皇帝离去后尚未接到晋国的消息,如果晋国恭敬待我,则愿意投降;如果皇帝被侮辱,唯有拼死抵抗。在他的号召下,南方六郡齐心协力,誓死听从霍戈的指令,展现出无比的团结与勇气。后来,霍戈归顺晋国后,还协助他们平定了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的动乱,为国家恢复稳定做出了贡献。
最后是罗宪,这位年轻的将领年纪轻轻便已大有名气,十三岁时他的文章就写得相当出色。与霍戈一样,罗宪也曾担任太子的舍人,承载着国家重任。他曾两度前往吴国出使,得到了吴国的高度赞扬。然而,在刘禅投降后,永安的人民感到动荡不安,罗宪勇敢地斩杀造反者,力保永安的安稳。吴国的盛曼以救援之名对永安发动袭击,罗宪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于是他号召城中居民一起投靠晋国,最终带领永安军民挫败了盛曼的挑衅。后来,吴国再次派遣陆抗大军围攻,罗宪虽然处在寡兵之势仍然死守,抗击敌军长达半年多。在这场持久的战斗中,城中爆发瘟疫,死伤人数不计其数,但罗宪依然誓言抵抗,最终使得吴军无奈退兵。
值得注意的是,罗宪因不愿依附于黄皓而被排挤至东边,霍戈也在请求出战时受到刘禅的拒绝。如果这两位能够守卫锦竹,那么邓艾或许会在蜀地失利,诸葛瞻、诸葛尚、赵广、李球、黄崇等一批年轻将领也许不会战死沙场。历史的变迁总是充满了遗憾与可能,蜀汉的将领们以他们的忠诚与勇气,为这个时代书写了不灭的传奇与悲歌。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