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对明末历史的探讨中,袁崇焕常常被视为当时最为杰出的将领。然而,实际上还有一位将军比他更为出色,若不是他的倾力支持,袁崇焕也不可能成长为大明王朝的重要支柱,这位杰出的人物就是孙承宗。孙承宗不仅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还是明末少数能够文武双全的将领之一,他曾担任兵部尚书,并且出任辽东督师,领导辽东的军事事务。在文坛上,他更是明末著名的领袖之一,他的成就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明朝后期,大明军队与后金的战争屡次遭遇惨败,边界防线异常紧张。为了扭转局势,朝廷决定派遣孙承宗接替王在晋,担任辽东督师。尽管孙承宗在辽东的任期只有四年,但他却为辽东地区的防务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他不仅发展了十一万大军,还生产了数百万件各式弓弩火器和攻城武器。他主持修建了九座大城墙,扩大型土地达百里,创造了大片良田,年年为辽东区域带来了白银十五万两的可观收入。这些杰出的贡献使得孙承宗在明熹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朝廷的重要功臣。
然而,随着明末军事问题的不断加剧,孙承宗提出了一个颇具前瞻性的观点,认为文官应当负责训练士兵,而武将则需在战斗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不然,将领们在前线的调兵遣将将受到种种限制,这样就无法真正展现其军事指挥的才能。他认为,朝廷应当把兵权归还给那些真正具备将帅才能的人,加大对辽东防务的重视,积极训练军队,同时关心和救助辽东的难民,以赢得民心。这些建议不仅具有建设性,也为明朝后来的军事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担任辽东督师期间,孙承宗不仅自己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如袁崇焕、马世龙等。他还首次提出了完整的辽东防御方案,这在当时极具战略意义。他设想阎鸣泰负责守卫华觉岛,而袁崇焕则守住宁远城,这样,八里铺的四万守军与华觉岛之间可以形成支援之势。在面对清军的进攻时,华觉岛的守军可以从敌军的背后发起突袭,确保宁远城的安危,从而为整个辽东战局掌握主动权奠定基础。正是孙承宗所构建的宁锦防线,才牢牢地将清军锁在了山外。如果不是袁崇焕因杀掉毛文龙而导致东江地区无人守卫,清军很可能无法绕过山海关,直扑京城。
1638年,清军深入中原,孙承宗与家人选择坚守高阳城。在那时,明朝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急,高阳变成了孤立无援之城,清军在尝试劝降失败后,展开了全力攻城的行动,终于在11月10日攻破了这座城池。孙承宗和他的全家在绝望中英勇战死,成为忠诚烈士。崇祯皇帝在得知此事后,感愤不已,不仅为他恢复了原职,还对他的忠烈进行了祭奠,这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悲伤而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