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版图上,立陶宛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存在,这个人口不到 300 万的东欧小国,却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从曾经让整个欧洲胆寒的征服者,到如今被贴上 “欧洲淫窟” 的标签,还在国际社会频频 “作死”,这巨大的反差背后,是一系列历史变迁和现实选择的结果。
回溯历史,立陶宛的起点并不起眼。几千年前,其祖先在波罗的海沿岸过着捕鱼、打猎的生活,直到公元 1009 年,立陶宛的名字才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当时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然而,到了 13 世纪,面对天主教骑士团的入侵,明道加斯挺身而出,凭借卓越的领导和军事才能团结各部落,在 1236 年的索勒会战中击败圣剑骑士团,为立陶宛的独立奠定了基础。1253 年,明道加斯成为立陶宛首位国王,立陶宛王国正式诞生。
之后,在维陶塔斯大公的统治下,立陶宛迎来了巅峰时期。维陶塔斯深知扩张领土是立足欧洲的关键,于是立陶宛军队四处征战,疆域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沿岸,涵盖了今天的白俄罗斯、拉脱维亚、乌克兰,甚至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都曾被其囊括。1410 年的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立陶宛联合波兰击败了强大的条顿骑士团,威名传遍欧洲。与波兰的联姻及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成立,更让两国实力大增,成为当时欧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盛极必衰是历史的常态。17 世纪中叶,立陶宛 - 波兰联邦开始衰落,1654-1667 年的俄波战争后,立陶宛的领土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辉煌逐渐黯淡。1772 年,联邦彻底解体,立陶宛被纳入沙俄统治。期间,立陶宛人为争取独立屡次起义却均遭失败,这也让立陶宛人身上不服输的劲头逐渐消失,开始变得左右逢源,谁强就依附谁。二战时期,立陶宛先是追随纳粹德国,战场形势变化后又调转枪头;二战结束后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在苏联强盛时不敢有丝毫不满,而当苏联衰落,立陶宛便转向西方怀抱。1990 年 3 月 11 日,立陶宛宣布独立,但长期依赖苏联中央计划经济的它,在独立后经济一落千丈。大量依赖苏联订单的企业失去支撑,工厂停产,失业率飙升至 20% 以上,许多人陷入迷茫,约四分之一的人口逃往西欧,留下的人也只能苦苦等待。
在这样的经济困境下,立陶宛政府竟默许甚至鼓励色情产业发展,试图以此缓解经济压力。维尔纽斯的老城区迅速沦为欧洲知名 “红灯区”,色情场所遍地都是,街头随处可见招揽生意的女性。色情产业的泛滥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犯罪频发,大量女性甚至未成年女孩被诱骗至此从事色情交易,犯罪团伙甚至将黑手伸向孤儿院,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年轻人失去对未来的追求,人才也持续流失。
如今,立陶宛虽已加入北约和欧盟,政治上彻底倒向西方,却仍未摆脱 “欧洲淫窟” 的现状,且经济愈发恶劣。2014 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立陶宛将自己定位为反俄急先锋,搞全民军训、向美国采购武器。2021 年,它更是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允许台湾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 “代表处”,遭到中国反制,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经济也受到重创。
立陶宛本可以通过与中国合作发展经济,却为政治投机付出沉重代价,出口停滞,企业受损,民众生活受影响,这一切可谓咎由自取。从曾经的征服者到如今的局面,立陶宛的兴衰变迁令人唏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国家发展与选择的鲜活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