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唐宫廷的门扉,在一个少女十四岁时为她打开。那一年,她以“才人”的身份进入太宗后宫。看似寻常的册封,却意外开启了一条史无前例的道路。
一个女子,先在太宗宫廷中出现,后又在高宗的朝堂上掌权,最后更直接坐上皇帝之位。她打破了所有传统,创造了无人能复制的纪录。
624年,山西文水。武家迎来一个女婴。她的父亲武士彟,因随隋炀帝征战而有军功,唐初被任命为地方官。母亲杨氏出自关陇士族,家族背景雄厚。武则天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层家庭,既无权势滔天的靠山,也不至于默默无闻。
年少时的她接受良好的家教。唐初社会动荡,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多依附男性,但武则天的母亲重视教育。她从小识字、通史,能诵读典籍,这在当时已属难得。
贞观年间,李世民稳固政权,宫廷生活逐渐奢盛。为了扩充后宫,朝廷广选良家子女。武家女被选入宫,这一决定让十四岁的少女走进权力的漩涡。
她被封为“才人”,这是唐代后宫二十七级中的第十二级,地位不高。她在宫廷中的称呼是“武媚”。太宗后宫人数众多,才人常常湮没无闻。
但入宫本身就已改变命运。对普通女子而言,婚嫁由家族安排,未来有限。武则天则被推到帝王身边,哪怕只是众妃之一,她的命运也不再属于凡俗。
史书记载,她聪慧机敏,容貌秀丽。可在太宗后宫,她并未受到格外宠爱。唐太宗的宠妃有长孙皇后、武昭仪等,才人地位低微,难以撼动。她在宫中的存在感并不强,反而像一块未被注意的棋子,静静等待时机。
649年,唐太宗病逝。按照制度,未生育皇子的妃嫔需出家为尼。这意味着她的后宫之路到此为止。
她与数十名妃嫔一同被送入长安感业寺。佛门清冷,香火袅袅。曾经的锦绣衣裳换作僧衣,艳丽头饰换作光头。十四岁入宫,二十五岁便出家,这样的转折残酷而又冷峻。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从此定格。但她没有消失。她的名字,注定还要回到宫廷的中心。
649年,唐太宗驾崩,后宫之中无子的妃嫔全部被送入感业寺削发。武则天也在其中。曾经的锦衣华服被僧衣取代,她的身份从帝王妃子骤然跌入佛门清冷。在佛寺的日子里,她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未来似乎已被彻底锁死。
命运并未停下脚步。太宗之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他早年在太宗宫廷中曾作为太子活动,对武则天有过印象。当他坐上皇位,目光重新落在这位昔日妃嫔身上。
唐代有严格的宫廷制度。太宗遗妃入寺后,不得再回后宫,更不该再与新皇有牵连。高宗打破这一惯例,召武则天重回宫廷,这一举动本身就极为惊人。
武则天回宫时已二十多岁,经历过感业寺的寂寞与冷落。相比其他初入宫廷的年轻女子,她更为沉稳。她被封为“昭容”,这是九嫔之一,属于后宫高位,远高于当年“才人”的位置。
宫廷格局在当时并不安稳。王皇后是正妻,却因多年无子而心虚;萧淑妃因貌美得宠,试图排挤王皇后。两人斗争不断,为武则天提供了机会。
她没有急于出手,而是谨慎观察。王皇后缺乏子嗣,无法稳固地位;萧淑妃虽受宠,却并未掌握政治资源。在这场三角格局中,武则天开始悄然积蓄力量。
她逐渐得到高宗宠爱,凭借敏锐的判断与坚定的性格,逐步赢得皇帝信任。当王皇后与萧淑妃争斗正烈之时,高宗最终选择立武则天为皇后。
655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后宝座。从感业寺的尼姑,到大唐的皇后,这一转折震动朝野。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坚决反对,认为礼法所不容。但高宗力排众议,坚持己见。
王皇后与萧淑妃的结局惨烈。二人被贬入冷宫,最终死于幽禁。武则天在册立前后展现出的手段,令朝廷群臣心惊。她的崛起不是单凭皇帝宠爱,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斗争稳固地位。
成为皇后之后,她的权力不再局限于后宫。她开始参与诏书起草,参与朝廷事务。高宗因身体羸弱,逐渐依赖她处理奏章。皇后与皇帝并肩裁决朝政,这在唐代已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从感业寺佛门的清冷,到宫廷斗争的腥风血雨,再到母仪天下的尊位,武则天仅用六年时间便完成逆转。在唐代的后宫史上,几乎没有人能走出这样一条道路。
655年册立为皇后之后,武则天的地位已稳。但真正让她走向权力巅峰的,是高宗健康的逐渐衰败。从660年开始,高宗头风病频繁发作,时常头晕昏厥。朝政无法顺畅运行,大量奏章压积,文武百官无所适从。
起初,高宗只是在病重时让武则天代为处理事务。可随着病情加重,这种“临时代办”逐渐成为常态。她开始直接批阅奏章,决定任免,甚至亲自召见大臣。
这一幕打破了大唐的权力格局。按照制度,皇后不该插手外廷事务,最多主持后宫。而现在,皇后之名下,逐渐出现了朝廷政务的痕迹。群臣既惊且惧,但也无力阻止,因为皇帝本人已公开承认皇后的重要地位。
高宗对她极为信任,甚至在公开场合称二人为“二圣”。这是帝制史中极少见的称谓,意味着她与皇帝并列,权力对半分。
朝中反对声四起。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坚决上疏,指出此举破坏祖制,担心权力旁落。武则天的回应是清除异己。
长孙无忌曾是太宗旧臣,也是高宗的舅父,在朝中威望极高。他的反对直接触动武则天的权力根基。不久,他被贬谪外地,最终死于流放途中。褚遂良则被外放地方,失去核心话语权。
自此,朝堂反对派元气大伤。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斗争,把曾经最强的掣肘力量彻底瓦解。
与此同时,她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她大力起用科举出身的寒门士人,如狄仁杰、张柬之等。唐代初期的官场由关陇贵族垄断,寒门难以出头。武则天的提拔,让新兴官僚迅速壮大。这些人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命运多依赖皇权,对她忠诚。
权力在她与旧贵族之间的对抗中发生转移。旧门阀逐渐失势,新官僚登上舞台。
在朝政中,她的身影越来越显眼。奏章需要她裁决,官员升迁需她批准,连军政大事也由她拍板。从后宫走向外廷,从幕后走向前台,这一过程没有中断,而是平稳却坚定地推进。
她还不断强化自身象征。宫廷修建明堂、天堂,这些建筑本为帝王象征。如今,它们在武则天手下重建,以彰显她的权威。她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国家大典中,与皇帝并列。
高宗的病情没有好转,朝政愈发依赖皇后。群臣渐渐习惯了向她请示,习惯了在奏章中同时呈报二人。这种习惯,最终演变成制度。
660年至683年的二十余年间,武则天从皇后身份逐渐转化为共治者。她的权力已突破传统皇后的边界,形成一个独特的格局。
当高宗在世时,二人名义上共享权力,但实质上,武则天的声音越来越重。朝廷大事多由她决定,高宗更多只是象征。
这段时期,大唐政局在表面上保持稳定,但暗流汹涌。旧贵族余部心怀不满,科举官僚依附武则天,军政权力逐渐转向她的手中。临朝称制的格局,已经在高宗尚在世时完成。
683年,高宗去世,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中宗性格宽厚,曾试图任用岳父武氏一族,结果引发武则天不满。她直接废掉中宗,改立李旦为帝,继续以太后身份掌控朝政。
这一举动震惊朝野。废立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但能如此果断并持续掌控政权的,几乎只有武则天。她不再依靠皇帝,而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
临朝称制的十余年间,她不断强化个人权威。朝廷文书上,她的名号与皇帝并列。军政大事,都需经她裁定。她塑造了一个独立的统治形象。
689年,武则天进一步受尊号为“圣母神皇”。称号不断累加,权力逐渐合法化。
690年,决定性的时刻到来。她废掉了自己的儿子李旦,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登基大典在洛阳举行。明堂高耸,百官朝拜。一位曾经的才人,如今以皇帝身份接受万国来朝。
她掌权后的三十余年间,大力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官僚,推动科举制发展。政敌不断被清洗,朝廷秩序完全围绕她运转。武周政权虽短,却深刻改变了唐代政治格局。
705年,神龙政变爆发。张柬之等人拥立中宗复辟,武则天退位。几个月后,她在上阳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她的一生,以帝王之名落幕。
从十四岁入宫,到六十六岁称帝,跨度半个世纪。她的道路没有第二人能重复。唯一女皇帝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