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唐朝的嫡长子,拥有一切可以让他成功继承皇位的优势。然而,这些优势在面对李世民时却未能帮助他成功。回顾李建成的失败,不难看出,他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他自己一步步将机会拱手让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当李渊自立为帝时,他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是继承人身份无可争议的。因此,从一开始,李建成就站在了李世民的对立面。李世民虽然有不少能臣强将,但与李建成相比,他在长安的势力远远不及。李建成不仅在军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他手下有强悍的长林兵,还有从幽州借来的突骑,兵力足足三千人。而李世民手中的兵力却只有区区八百。虽然李建成的力量看似遥不可及,但他却未能利用这一点来击败李世民。
李建成的失败并不完全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他错失了多个可贵的机会。李渊曾亲自带着李世民前往李元吉府,而李元吉在场时不断怂恿李建成采取行动,反对李世民。然而,李建成并未果断下手。他在这个关键时刻显得优柔寡断,完全没有做出一个太子应有的决策。李元吉虽然心怀不轨,但他的行为也暴露了一个事实:李建成有着击败李世民的机会,只不过他始终缺乏决断力。即便李建成当时动手,李渊可能会宽容他,将这一家丑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然而,李建成并没有抓住这次机会。直到后来,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建成又约李世民共饮。酒宴上,李世民突感不适,吐血不止,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状况让所有人都觉得很是蹊跷。如果李建成真的决定下毒,那么为什么让李世民如此轻松地离开呢?按理说,既然毒已下定,李建成应该趁机置李世民于死地。但他没有这么做,反而让李神通带着李世民离开。
这一犹豫让人更加疑惑。如果他真想对李世民下手,眼前这一刻正是他做决断的最好时机。然而,李建成没有果断出手,放过了李世民。而李世民虽然极度虚弱,但并未因此被困于东宫,反而有机会迅速恢复并且准备反击。李建成作为太子,面对一个心怀叵测的竞争者,却缺乏基本的警觉和决策力,这让他在后来的斗争中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如果换做一个普通人,这样的行为可能还算仁慈,但对于一个帝国的太子来说,李建成的这种“仁慈”其实是在给敌人提供机会,是软弱与无能的表现。他不仅没有迅速结束李世民的威胁,反而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给了李世民翻盘的机会。最终,李世民在后来的权谋斗争中成功反击,甚至借此机会掌握了整个帝国的命运。
所以,当李建成最终败给李世民时,他的失败并非无辜。相反,他应该清楚,自己的失败完全是因为缺乏决断力和果敢。当机会一次次摆在眼前,他却没有把握住,这样的结果,不仅不冤,反而是他咎由自取的必然结局。李建成输得毫不冤枉,自己也只能心服口服地接受这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