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军队中的一个不成文的忌讳就是“杀降不祥”。这一说法虽然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却反映了古今人们对于杀戮俘虏行为的普遍厌恶。虽然这种观念有可能源自于古代俘虏自己的传言,但无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何时,专杀俘虏一直以来都被社会普遍所谴责,成为一种不可接受的行为。
即使许多历史记载承认这一信仰带有迷信成分,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那些著名的武将历史,就会发现,那些曾多次屠杀俘虏的将领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凄惨而悲惨的。一位典型的例子便是明朝的名将常遇春。他生于贫苦家庭,幼年生活条件艰难。成年后,常遇春为了自保开始修习武艺,然而由于忍受不了饥饿的折磨,他最终选择投身于绿林大盗,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抢劫生涯。这个决定虽然看似无奈,但也为他日后的人生铺垫了一段特殊的经历。
后来,常遇春发誓要成就一番事业,于是投身于朱元璋的麾下。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华和出色的作战能力,他逐渐被朱元璋所赏识,并在部队中崭露头角,因其勇猛甚至被称为“常十万”,这个称谓绝非虚名,足以与当时的另一位名将徐达、蓝玉相媲美。他的战绩实在令人赞叹,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确实是一位值得称道的猛将。
尽管常遇春在百余次的战斗中几乎未尝败绩,他也擅长安抚下属,并得到了朱元璋的超额宠爱,但他一个致命的缺点却极其明显,那就是他对俘虏的残忍。在每次战斗结束后,常遇春几乎总会对降军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而城中那些被怀疑有反抗倾向的百姓也难逃他的魔掌,常常被直接处决。随着他参与战斗的次数增加,他的手中便积累了无数亡魂,因此不久后便被百姓私下称为“人屠”。
关于常遇春屠杀俘虏的行为在历史上有许多清晰的记载。在徐达的传记中,就提到过两人对待战后俘虏的处理方法产生分歧,徐达在奏请朱元璋对降军事项时,常遇春却在夜间悄然命令手下进行屠杀,等到被发现时,已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常遇春最令人不寒而栗的行为就是他对城市的屠灭。他个人传记中明确记录,曾在围攻赣州的过程中,由于朱元璋担心其攻陷城市后会实施屠杀,特意下达命令,严禁常遇春对城池进行屠城。这一做法并未能遏制常遇春的暴行,因而他的部下在接受他率领的长期磨练后,亦染上了喜爱屠杀的恶习。在一次平叛湘潭作乱的行动中,由于战争的艰难困苦,战斗胜利后,这些士兵便将所有愤怒发泄在无辜的当地百姓身上,造成了惨烈的后果,令整个地区陷入一片哀嚎。
在平定湘潭作乱的同一年,常遇春的北伐也取得了成功,他带领部队荣归。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经过柳河川时,常遇春却突发重病而去世。这一事件令人震惊,因为在当时的古代背景下,常遇春仍算年轻,正值壮年。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常遇春的早逝与他所犯下的错误和“杀降不祥”的诅咒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使得历史上关于“杀降不祥”的说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