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项羽凭借破釜沉舟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带领楚军与诸侯联军,先后击败了秦朝的主力部队,王离的长城兵团和章邯的刑徒兵团。尽管敌方兵力远超楚军,但项羽的勇气与智慧让整个战争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王离被俘,章邯投降,此战也极大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项羽因此威震天下。然而,反复阅读史料后,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宋义为何在战前停留了46天不进军?项羽为何选择破釜沉舟?章邯为何未能及时救援王离?
一、宋义为何停留46天不进军?
回顾巨鹿之战之前的局势,当时秦朝的主将章邯刚刚打败并杀害了项梁,使楚国的力量一度受到削弱,项怀王在这一时期掌握了楚国的绝对权力。而章邯认为项梁已死,楚国已经不再构成威胁,于是决定将注意力转向北方,准备消灭赵国。赵国抗衡不住秦军的进攻,迫切向各路诸侯求援。楚怀王随即派遣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前去救援赵国。
然而,当宋义带领军队进军至安阳时,他却命令部队停留在安阳,足足停滞了46天,迟迟没有进军。为何宋义不立即行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指出,宋义的目的是坐收渔翁之利,他想先让秦楚两军交战一番。若秦军胜利,宋义认为他们将因为长期作战而疲惫不堪,届时再出兵必然能够轻松取胜;而若秦军败北,宋义则可以趁机向西进攻,直接消灭秦朝。然而,从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楚国军队仅有5万人,而秦朝拥有接近40万的兵力,宋义希望坐享其成的计划几乎不可能实现。
个人分析,宋义停留不进军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各路诸侯对秦朝强大的军力感到恐惧,另一方面,也与宋义和项羽之间的权力斗争不无关系。
二、项羽的主要作战对象是章邯还是王离?
在巨鹿之战爆发前,秦军分为两部分,分别由章邯和王离率领。章邯的部队驻扎在巨鹿城南,兵力约二十余万,而王离则指挥另一支同样兵力庞大的队伍驻扎在巨鹿城下。赵国军队也有两部分,分别由赵王歇和大将陈馀指挥,总兵力约为数万。项羽率领的楚军则是此次战役的关键力量,并有诸侯军队作为支援。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先突破章邯的防线,随后与王离的部队展开激战,最终大破王离的军队,俘虏王离并彻底击溃其军。然而,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却有不同的描述,提到项羽击败了章邯后,再与王离交战,并最终俘虏了他。司马迁的两种不同记载看似存在矛盾,实际上的真相则可以从战局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安排中推测。由于楚军从南方进军,项羽必须首先突破章邯防线,之后才有机会与王离交战。因此,项羽实际上是先击败章邯,最终俘虏王离。王离的全军覆灭后,项羽与章邯继续作战,最终章邯选择投降。
三、项羽为何要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采取的极具决心的战术。破釜沉舟,代表了项羽不容有失、绝不退缩的决心。然而,细细分析这一举动,破釜沉舟并不一定意味着项羽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心。更可能的是,他别无选择,只能采取这一极端的手段。
首先,楚军的粮草已经严重不足,军队难以维持下去。项羽深知,若秦军发动反击,楚军将难以坚持。而且,由于宋义在战前的停滞,楚军的粮草供应已经捉襟见肘,若不采取决绝的措施,楚军很可能会在后勤支持不足的情况下迅速溃败。
其次,破釜沉舟也有其政治与心理层面的考量。项羽需要通过这一举动凝聚军心,激发士气。楚军内部此前曾发生过较大的内讧,项羽斩杀了上将宋义,作为强化军队凝聚力的手段,破釜沉舟无疑是加固军心的有效手段。战士们知道,他们别无选择,只有胜利才能生还,失败则意味着全军覆没。
四、章邯为何不救王离?
项羽与诸侯军最终成功击败王离,俘虏其全军,然而这一切并不完全归功于项羽的直接指挥,章邯的态度同样值得深思。王离本是秦朝的长城兵团统帅,且有着强大的军力和声望,但在关键时刻,章邯却未能及时出兵救援王离,导致王离全军覆灭。
首先,章邯轻易放行项羽突破自己的防线,本身就值得怀疑。作为秦朝的主力指挥官,章邯兵力远超项羽,他为何没有选择坚持防守?其次,在项羽与王离激战时,章邯距离巨鹿城南并不远,为什么他没有采取行动救援王离?
从军事和政治角度来看,章邯与王离虽然都是出色的将领,但在权力斗争中,章邯显然对王离有些许嫉妒或竞争心态。王离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声望,而章邯则需要削弱王离的影响力,甚至可能希望通过王离的失败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结语
无论过程如何,巨鹿之战的结果却是项羽一战成名,秦朝的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项羽在这场胜利后,令诸侯震撼,而刘邦则趁机西出武关,逐步逼近咸阳。最终,秦朝的灭亡在巨鹿之战后迈出了关键步伐,历史的车轮也开始驶向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