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日本真的和德国东西夹击苏联,历史会不会改写?
这可不是小说情节,而是二战初期日本高层认真讨论过的路线。陆军嚷着要“北,和希特勒一起打斯大林;海军则坚持“南进”,盯上了东南亚。
结果呢?现实啪啪打脸,日本只能把算盘拨向南方。
1937年,关东军自信满满,以为灭掉中国就是手到擒来。毕竟占领东北只用了四个月,他们觉得中原大地也不过是“大号东北”。
可淞沪会战一打,就是三个月硬仗。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70万人的代价,却让日本“速战速决”的幻想彻底破灭。
接下来的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就像一口口深井,不停吞噬日军的兵力。到1938年,中国战场进入相持,日本竟然把170万陆军钉死在中国,成了无底洞。
就算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陆军出不来。
说白了,日本本想打一个“速通游戏”,结果第一关就被卡住了。既然在中国都脱不了身,哪还有余力去挑战苏联?参谋总长杉山元也不得不承认:北进,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
退一步讲,即便抽出兵力,日本也真惹不起苏联。
苏联是欧洲第一工业强国,计划经济下,想造什么就能迅速造出来。德苏战争一开打,苏联一年就能生产1万辆坦克。
而日本呢?岛国资源稀缺,造出来的95式轻型坦克,在苏联“钢铁洪流”面前,简直就是小孩玩具。
更别提国土和人口差距。苏联国土世界第一,人口超过2亿,还能靠天寒地冻的地理优势。德军尚且被冻在莫斯科,日本人凭什么翻山越岭打到西伯利亚?
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就是最直接的答案。关东军挑衅,结果被红军打得伤亡6万人,丢盔弃甲。这一仗让日本人明白——苏联,是他们根本消化不了的硬骨头。
那日本为什么非要“南进”呢?一句话:不南进,就等死。
作为岛国,日本工业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石油和钢铁。美国对日禁运,断掉了石油、橡胶和煤炭。石油一断,飞机开不动,军舰也要趴窝。东北那会儿还没发现石油,日本只能把目光盯向东南亚。
那里有啥?稻米、橡胶、锡矿、最关键的是丰富的石油。
更妙的是,除了美国控制的菲律宾,其他殖民地属于英国、法国、荷兰。而当时法荷已经被德国打趴,英国也顾不上远东。
对日本来说,这就像饿极了的人,发现厨房里摆着满桌子菜,主人还不在家——你说能不动心吗?
底气就是日本那支世界第二的海军。1941年,总吨位119万吨,各种航母、战列舰一应俱全。偷袭珍珠港,就是他们自信的体现。
所以说,日本放弃北进,选择南进,看似是“战略选择”,其实更多是“无奈之举”。
如果日本真有德国那样的陆军,或许真敢赌一把。但现实是,他们始终是个资源小国。就算工业再发达,资源链断了,一切也只能停摆。北进的梦,终究是纸上谈兵。
没有实力,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日本的北进失败,说到底,就是那四个字:实力不允许。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如果当年日本真和德国合击苏联,结果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