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集结了全国的力量进攻东吴,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由此展开。然而,刘备真的是仅仅因为关羽之死才选择开战吗?我对此表示怀疑。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败走麦城后被东吴所杀,然而距离关羽的死亡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做了两件关键的事情:首先,他为已经逊位的汉献帝举行了凭吊仪式;其次,他自封为帝。完成这两项重要的政治举措后,刘备才开始着手准备进攻东吴,宣称为关羽复仇。如今,不少三国历史专家也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关羽之死与刘备之间有着深远的关系。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阴谋论”的说法,但不可忽视的是,关羽被东吴所杀的事件,确实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和借口,既能为自己积累名声,也能激励士兵的士气。
那么,刘备为何必须举全国之力来打这场夷陵之战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刘备需要通过战争来转移蜀汉内部日益加剧的矛盾。自从刘备夺取益州以来,他便面临着来自内部两大派系之间的激烈冲突。一方面是由刘备带来的荆州派,这一派包括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他一起进入蜀地的旧部;另一方面则是益州派,以李严为首,属于刘璋旧部,随着益州的占领,这些人归顺了刘备。虽然前者在刘备手中拥有强大的权力,但后者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因此,刘备为了维系政权的平衡,特别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不得不通过外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的焦点。同时,战争也是他拉拢益州派、削弱反对势力的有效手段。
更为重要的是,与曹魏和东吴的政权不同,刘备的统治基础相对薄弱。曹丕和孙权拥有强大的威信与控制力,而刘备则必须通过持续的战争,尤其是胜利,来逐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于刚刚经历了关羽失利、荆州丢失的刘备来说,夷陵之战变得更加迫切。即便不与东吴开战,刘备也可能以“恢复汉献帝之名”为借口,向曹魏发动战争。相较而言,东吴的实力不如魏国,因此刘备决定优先进攻东吴。
其次,荆州的失落让刘备陷入了困境,必须将其夺回。东汉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而失去了荆州的刘备只占据益州一地,在经济、军事和人口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对于雄心勃勃、欲图匡扶汉室的刘备来说,失去荆州显然无法容忍。因此,夺回荆州成了他不容妥协的目标。荆州不仅地广人多,具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兵员储备,更是通向中原与东吴的要塞。北可进攻曹魏,东可直捣东吴,控制荆州便能为刘备统一天下铺平道路。
第三,刘备不仅仅是要夺回荆州,还准备趁机彻底打败东吴。在刘备看来,蜀汉的实力较东吴更为强大,因此他错误地高估了自己与东吴之间的实力差距。刘备举全国之力,发动进攻,绝非仅仅为了夺回荆州,而是准备彻底消灭东吴。首先,东吴经历了周瑜、鲁肃、吕蒙三位杰出将领的相继去世,吴国内部一度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其次,东吴在合肥之战中,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仍被魏国名将张辽击败,孙权差点被擒,这使得蜀汉军心大振;最后,刘备以为“哀兵必胜”,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士气高涨,且拥有了荆州多年经营的经验,面对东吴自信满满。
然而,刘备的轻敌和骄傲为东吴提供了可乘之机。东吴的名将陆逊采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针对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的弱点,实施了“火烧连营”战术,将刘备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战后,蜀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刘备最终死于白帝城,而魏、蜀、吴三国的疆域也就此稳定,直到几十年后,三国疆域范围才再次发生较大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