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
在长春市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
正式开展
从1644年清军入关的封疆锁钥
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摇篮的机器轰鸣
从吴大澂保疆守土创建吉林机器局
到“三地三摇篮”的历史作用
展览以9大展区、28个单元
铺就三百年时空长廊展览
1000多件(套)珍贵实物、1200多张历史图片、70多个数据图表,全景式呈现了我省社会发展变迁,也记录着吉林工运的发展轨迹,将吉林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映射在每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中。
走入“吉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单元,吴大澂的画像映入眼帘。
光绪六年(1880)至九年(1883),吴大澂奉命到吉林,全权督办边防事务,创办了东北第一个近代工业基地——吉林机器局。
吉林机器局旧址(今吉林市昌邑区东局子街松江东路11号),光绪七年(1881)修建,占地19.7万平方米,承载着中国东北近代军火工业的记忆。从最初的机器局、造币局、军械专局,到后来的军品仓库、修械所,它的每一次更名都像是时代的烙印,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幻。机器局内建有“表正书院”,它是机器局专设培养制造和测量专业人才的地方。
如今,吉林机器局旧址还在,依然保持了完整的建筑形态,只是那曾经的机器轰鸣声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深处。然而,无论是作为当时东北唯一集制造、维修、技术革新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兵工厂,还是作为中国东北近代工业的发端,吉林机器局的历史功绩都将永载史册。
1932年10月,满洲省委派杨靖宇去磐石整顿游击队时,路过吉林城,在站前李家园子(李维民家曾以种菜为业,其家就是当时吉林支部所在地)听取了李维民的工作汇报。考虑到吉林城的实际情况,杨靖宇写信给满洲省委,建议将吉林支部改为吉林特支。根据满洲省委指示,李维民对吉林城党组织进行了改组,带领共产党员重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经吉林特支的发动和领导,吉海铁路工人组织了怠工、罢工运动,破坏了日伪的铁路运输。
穿过连廊,就看到了展览的第八部分“新中国的三大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举全国之力,在长春建立第一汽车制造厂,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填补了中国重工业领域的多项空白,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进程。
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和一个个精致的汽车模型,充分展现了一汽建设者们奋斗的足迹和成果。展馆内一份泛黄的《人民日报》格外醒目,这是吉林省博物院藏品,1956年7月1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的报道。文章记录了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驶下装配线,成为中国工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一汽建成投产后,不仅为新中国建设输送了大量汽车,还为新中国汽车工业输送了宝贵经验和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汽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单位输送了上万名领导干部和技术、生产骨干人才,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
步入“新中国成立初吉林省的全面建设”部分,珍贵的展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化学工业、车辆制造、科教、文体等各方面蓬勃发展,为全国经济建设输送核心人才与技术,铸就共和国发展史上的“吉林骄傲”。
首先是化学工业国内领先,“一五”时期,国家兴建156项重点项目,其中11项工程落户吉林省。其次是车辆制造实力最强,吉林省建成中国第一个行走工业制造基地,除汽车制造产业外,还包含了轨道车辆、拖拉机、柴油机、农用机械等制造门类。而且从1952年起,国家在吉林省相继建立光机所、应化所、生物制品研究所、汽车研究所、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机构,为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次亮相展会的红宝石激光器是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于1961年9月诞生,它在结构上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效率更高、性能更优,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早期掌握激光技术的国家之一,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研制成功,不仅是技术突破,更体现了一代科学家王大珩先生“为国铸器”的情怀。
一枚枚奖章、一面面旗帜,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邀约。
这场跨越三个多世纪的展览,让我们触摸到吉林大地从边陲之地到工业重镇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一代代吉林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脉搏。
风雨激荡,岁月悠长。走出展馆,留言墙上观后感言汇聚成了对吉林省近现代史的致敬与对未来的期许。
这场展览犹如一部立体的教科书,让我们深刻理解:吉林的辉煌不仅封存在展柜的文物中,更延续在当下每个奋斗者的身影里。
参观预约扫码
来源:省总工会宣传教育部
文字:官思妍
图片:史强宇
美编:白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