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慕生忠将军率领一支意气风发的筑路队伍,毅然决然地踏入了那片广袤无垠、死寂荒芜的戈壁滩。他双手紧握铁锹,目光坚定且自信满满,对着身旁的众人豪迈地说道:“帐篷落在哪处,哪处便是格尔木!”话音刚落,队员们不禁面面相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荒芜戈壁,土地干裂,寸草不生,这里没有水电的踪迹,甚至连鸟儿都不愿在此稍作停留,仿佛这片土地被世界遗忘,毫无生机可言。然而,这位将军却神色坚毅,用力拍着胸口,斩钉截铁地表示,要在这片不毛之地修筑道路、定居生活,甚至要打造出一座美丽的花园。众人满心疑惑,实在难以想象,慕生忠将军为何会有如此坚定不移的信心。
但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几十年时光匆匆而过,这片曾经荒无人烟、死气沉沉的戈壁滩,竟奇迹般地蜕变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兵城”,一座安全稳定、生机勃勃的城市拔地而起。这一切的巨大转变,皆源于当年修建青藏公路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当时的康藏线,地势险峻异常,道路崎岖难行,一旦发生意外,医疗救援难以及时赶到,物资供应也常常严重滞后。慕生忠将军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从青海出发,开辟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穿越神秘而危险的可可西里,径直通向拉萨。
为了探寻这条未知的道路,慕生忠将军精心挑选并派出两支勇敢无畏的队伍。他们驾驶着木轮大车,在艰难险阻中缓缓前行,冒着凛冽刺骨的严寒、冰雪的侵袭,忍受着冻土带来的伤痛,拼尽全身力气,一步一步地丈量着这片未知的土地。紧接着,慕生忠将军马不停蹄地前往北京,积极争取中央的大力支持。他与彭德怀元帅在深夜促膝长谈,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理由,成功争取到了 30 万元的中央拨款,还获得了 10 辆卡车、1200 把铁锹以及几百套实用的工具。1954 年春天,阳光洒在戈壁滩上,青藏公路正式破土动工。慕生忠将军带领着 1200 名朴实勤劳的民工,从格尔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出发,向着拉萨的目标奋勇前进。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硬是在短短 7 个月零 4 天的时间里,将这条长达 1200 公里的公路修通,创造了世界高原筑路史上的惊人奇迹。
然而,修通道路并非慕生忠将军的终极目标。公路修通后,他并未选择离开,而是坚定地要在这片土地上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他满怀豪情地提出“在柴达木建设花园”的宏伟构想,但现实却无比残酷——这里连基本的水源都难以寻觅。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从西宁千里迢迢运来 14 万株充满希望的树苗,齐心协力开渠引水,精心开辟出 27 亩肥沃的菜地。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竟然种出了重达 17 斤的大萝卜。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筑路军民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自建仓库、医院,还在这片土地上竣工了格尔木的第一座二层砖楼——“将军楼”,这座楼成为了格尔木发展的历史见证。
这些原本只是肩负筑路使命的军民,本应在完成筑路任务后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但他们却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毅然选择留下,用简陋却坚韧的工具,一点一滴地将这片荒芜的土地,逐步改造成适宜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1960 年,格尔木市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但在 1966 年又被改设为县,直到 1980 年 6 月才重新恢复为县级市。此时,格尔木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西接广袤的新疆大地,南通神秘的西藏高原,北界富饶的柴达木盐湖,东可便捷接入繁华的兰州,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逐渐被世人所认识。
就在这时,中苏关系日益紧张,国家果断启动三线建设,众多军工单位纷纷向内地转移。格尔木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大量军队、兵站、军工厂、雷达站等军事设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进驻,使得格尔木瞬间弥漫着浓厚的军旅气息。漫步在街道上,随处可见身姿挺拔的军人,公交车司机是退伍不褪色的军人,小卖部老板背后醒目地挂着部队番号,就连医院的护士和学校的老师中,也有不少是军转干部。这座城市从上到下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军人气质:纪律严明、整齐有序、安静祥和。人们常常自豪地说,这里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因为随时都有部队驻守,任何心怀不轨、试图制造事端的人都得三思而后行。
时光进入 80 年代,格尔木再次迎来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1984 年,青藏铁路西格段顺利通车,格尔木从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四面八方。紧接着,格库铁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将格尔木与全国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地理上独特的“卡”字形交通格局,东西南北畅行无阻。随着铁路的全面贯通,格尔木迅速融入了全国经济体系的大循环,资源和物资得以顺畅流动,城市经济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格尔木不仅交通地位重要,资源更是丰富得令人惊叹。它的钾肥年产量高达 800 万吨,在全球排名第四;金属镁年产量达到 10 万吨,位居全球榜首;锂矿储量占全国的 67.1%,为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到 2023 年,格尔木的 GDP 达到了 427.45 亿元,人均 GDP 接近繁华的上海,超越了许多一线城市。它已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而是成为了青藏高原上强劲的经济引擎,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格尔木的发展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耀眼的经济数据上,在生态和民生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曾经那片荒芜的沙滩,如今已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城市的绿地覆盖面积达到了 950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5.48 平方米,远远超过了许多大城市的水平。2022 年,格尔木凭借其出色的生态建设成果,被评为国家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投入 44.6 亿元进行城市改造升级,成功解决了雨水积涝、风沙肆虐等问题,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原之上。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在持续提升。2023 年,格尔木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崇高荣誉,这已经是它连续第十年获此殊荣。这样的辉煌成绩,并非仅仅依靠宣传得来,而是几十年来军民深度融合、制度有力保障和社会高效治理逐步积累的丰硕成果。
如今的格尔木,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兵城”底色。当你走进任何一家餐馆,热情好客的老板或许就是一位转业的副营长,他会用军人的豪爽与你畅谈人生;去社区医院看病,细心负责的医生可能是曾经的军医,他以精湛的医术为你解除病痛;坐上公交车,你还可能听到司机习惯性地喊出“立正、靠右!”的响亮口号,仿佛时光在这里依然保留着军旅的印记。这种独特的气质,几乎是其他城市难以模仿和复制的。
格尔木的辉煌今天,离不开那些曾经毅然决然扎根在这片荒地上的勇敢人们。从慕生忠将军那一锹下去,扬起了改变命运的尘土,到筑路队员们挥洒的无数汗水,再到一代又一代军人和建设者的坚持不懈、默默奉献,这座城市的华丽蜕变,正是靠着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与无私付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许多人好奇地问,格尔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它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美,也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喧嚣,却拥有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别说条件差,干就完了”的豪迈决心。它静静地坐落在高原之上,宛如一块坚不可摧的稳固基石,稳稳地支撑着中国西部的边防安全、交通命脉和能源产业的大局,成为中国西部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