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1937年11月,抗战局势恶化,南京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上海沦为孤岛。党组织决定将《救亡日报》迁移到广州复刊。由于救亡活动需要资金,郭沫若计划先去南洋募捐,然后再去广州,《救亡日报》复刊之事就由夏衍负责。当夏衍向郭沫若请示今后办报的方针时,郭沫若说:“一切听恩来同志的指示,具体事情由你负责,只有一条,我是社长,打官司的时候可以找我。”
到广州后,为办报经费之事,郭沫若曾经找过国民党党部的吴铁城和广州市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曾养甫,都遭到拒绝。后来,他得到余汉谋的支持,每月付1000块大洋开办费。
1938年1月1日,《救亡日报》复刊。
1938年元旦那天,郭沫若接到陈诚从武汉发来的电报:“有要事奉商,望即命驾。”1月6日,郭沫若与于立群等人去武汉。9日,到了武汉,他先找到叶挺,拜访了黄琪翔,得知了陈诚电邀其来武汉的意图。晚间,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王明、博古、林伯渠、董必武等长江局的领导人。话题集中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即将成立的政治部上。陈诚出任部长,周恩来代表中共出任副部长,黄琪翔代表第三党任副部长。下设四个厅,总务厅之外设一、二、三厅。第三厅分管宣传,郭沫若出任厅长。郭沫若一时还没有从政治上想到政治部设立的意义,他只是意识到在国民党的机构中做宣传工作,只能是替蒋介石政府卖膏药,帮助欺骗人民。如处在自由地位说话,比参加政府更加有利;如做了官,青年们不会谅解,因此,郭沫若以有耳疾拒绝。周恩来见他一时还没有意识到政治部的重大意义,就很关切地说:“考虑是可以,不妨多听听朋友们的意见。……宣传应该把重点放在教育方面看,我倒宁肯做第三厅厅长……老实说,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
在武汉期间,陈诚来郭沫若处拜访过三次,谈到郭的就职问题,郭未答应。
2月6日,郭沫若接到政治部部长陈诚的通知吃中午饭,副部长中有黄琪翔参加,却没有周恩来。郭沫若想这中间一定有文章,于是,他特地叫上阳翰笙。阳翰笙是郭沫若与周恩来之间的联络人。到了陈诚公馆,果然是政治部召开的第一次部务会议。
为了躲避政治部第三厅的职务,郭沫若离开武汉去了长沙。20多天后,于立群带着周恩来的信来到了长沙。周恩来在信中说经过党组织的协调,陈诚表示政治部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商量。“我已在原则上决定干”,“希望你也能采取此立场”,希望郭沫若立即返回武汉。
2月28日,郭沫若随于立群回到武汉。党组织高度重视第三厅的筹组工作。郭沫若与周恩来、董必武、博古和阳翰笙多次商讨第三厅的工作计划、人事安排和经费主管。他们决定将第三厅建成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民主人士参加的统一战线机构,中心任务是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8年4月1日,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昌昙华林正式成立,厅下设三处,每处设三科,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杜国庠、洪深、徐悲鸿、冯乃超等分别担任处长、科长。此外,还有影剧界、音乐界、美术界的名流参与工作。整个三厅,集中了中国的许多著名学者、专家、教授及文艺方面的精英,第三厅被誉为“名流内阁”“人才内阁”。第三厅有2000多人,有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漫画宣传队,孩子剧团以及中国电影制片厂。
蒋介石看了第三厅的组建名单,很是高兴。陈诚对其组建的速度、阵容更是惊讶。
政治部第三厅的成立,实现了中国文艺界的大联合,厅长郭沫若继鲁迅之后成了党在进步文化界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