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短暂归顺曹操后,曹操为稳住这位著名武将的心,特意为其封号为汉寿亭侯。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中,曹操本计划称关羽为寿亭侯,但关羽坚决要求在前面加上“汉”字,以此表达他对汉室的忠诚和对曹操的臣服之意,正因如此,这个封号才变成了汉寿亭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寿实际上是个地名,当时中国境内有多个名为汉寿的地方。随着魏国、吴国和晋国的兴起,纷纷出现魏寿、吴寿和晋寿的地名,这其中或许意在祈求吉利。归根结底,无论关羽被赋予哪个地名的封号,他的一切还都是围绕“亭侯”展开的。
那么,这个亭侯的爵位到底是个什么等级呢?在汉朝,爵位的划分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共分为二十个等级。爵位的最低等级是公士,最高是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因此将之更名为通侯或列侯。在列侯之下,侯爵会直接获得土地的封赏。按照规定,第一等的公士能够分得1顷土地,而第十九等的关内侯则可获得95顷土地(1顷相当于100亩,而当时1亩大约为465平方米),综合换算一下,关内侯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大约为4417500平方米。
这一面积并不算小,换算起来大约相当于六个故宫对应的面积,或者三分之二个西湖的面积。在汉代,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0亩,那么关内侯的9500亩土地相当于可以供950个人耕种。以当时家庭平均五人一户来计算,相当于涵盖了190户的耕地。然而,这些土地并不完全归关内侯所有,实际上他仅仅是拥有对这些土地的租税收入,其所享有的也只是土地的税金而已。
在阶级制度中,关内侯是第十九等爵位,而进一步上去则是第二十等的列侯。这两者在本质上存在显著区别,列侯的封赏不再是土地,而是整个行政单位。汉代的列侯分为乡侯、县侯和亭侯三种类型。县侯能享有整个县的赋税,乡侯则享有一个乡的税收,而亭侯只能享有一个亭的税收。一般情况下,一个亭对于当时而言大约有500户家庭,而一个乡可能有1000户到5000户,至于县则更为庞大,常常达到万户以上,这也是为何称之为“万户侯”。
举个例子,汉朝初期的张良被任命为留侯,其封邑的户数大约在1万到2万之间。作为县侯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甚至能够被称为“国”,就像张良的留侯国以及曹参的平阳侯国等。然而更上层的爵位如公爵和王爵,则属于特殊情况,例如曹操的魏公、王莽的安汉公以及刘肥的齐王、刘邦的汉中王等称号。
又回到开始的问题,曹操为何选择给关羽封为汉寿亭侯,而非乡侯或县侯呢?必须指出,在曹操的后期,他进行封功和封王相对自由,但在初期却并非如此。曹操在关羽白马之战斩杀颜良后,时间是公元200年,那时的他爵位仅为武平侯,还是一个县侯,并且这一地位是因为他迎接天子而得到的。
基于此,若曹操想要封关羽为列侯,他的封赏最多只能比自己高两级,绝不可能平起平坐。并且,曹操手下的将领在此时大多尚未被封侯。例如,许褚直到曹丕登基后才获得万岁亭侯的封号,夏侯渊因在与马超的战斗中获得功勋被封为博昌亭侯,而张辽则是在公元209年才被封为都亭侯。徐晃在曹丕执政时官至右将军才获得路乡侯的封号,甚至同样的郭嘉、荀彧在逝世时也依然仅仅是亭侯,且封号时间早于关羽。因此,曹操因关羽斩杀颜良的战功而封其为汉寿亭侯,实际上已经是对其极大的破格提拔了。可以想象,设计这样的封号是对关羽极高的认可,而典韦在世时都未能成为列侯,他的儿子也只被封为关内侯,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关羽在曹操心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