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曾国藩,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本脍炙人口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几乎成了他谋略的代名词。然而,单单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曾国藩的深谋远虑,显然是片面的。事实上,这些家书中的很多篇章,反映的更多的是曾国藩内心的无奈与悲哀,甚至可以说,这些家书同样是一种历史的记载,记录了他在权力斗争和复杂局势中的矛盾与挣扎。
喧嚣的“清流派”
很多人或许会好奇:曾国藩不是在晚年死于郁郁而终吗?而且,像他这样的胸怀宽广的人,究竟有什么无法释怀的事情呢?是否是因为一度的失败?或者与李鸿章的权力争斗?其实,都不是。真正让曾国藩感到窒息的,正是那群几乎可以说“手无缚鸡之力”的士大夫们。这些士人群体被称作“清流派”。
“清流派”即所谓的“言官”,这些人多是翰林、御史、学士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首先,他们没有实际的权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声望;其次,他们自诩为“名士”,并坚守着传统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再者,很多人因为官场的不顺而利用言辞激烈、惊人之言来引起朝廷注意;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言论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后果,因为朝廷设立他们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谏言或弹劾,无需为言辞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力量几乎就是凭借“嘴巴”打天下。
“清流”背后的推手
尽管这些人表面上是在捍卫传统、为国家发声,但他们的行动往往并不完全是出于“忠诚”。事实上,清流派在晚清朝廷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对当时的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咸丰死后,董元醇便是第一个提出“垂帘听政”建议的人;再比如蔡寿祺,他在清流派的帮助下,成功扳倒了恭亲王奕时。这些“清流派”成员虽然职务低微,却敢于直言不讳,对朝政事务指手画脚,甚至不惜冒犯权贵。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着“朝廷良心”的使命;另一方面,这些言官背后有着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慈禧太后。实际上,清流派很大程度上是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特意培养和提拔的一批人。通过他们,慈禧能够削弱曾国藩等政敌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尽管这些人偶尔会出现“义正言辞”的高光时刻,但整体来看,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慈禧扫清障碍。
曾国藩的三次冲击
那么,这些“清流派”对曾国藩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呢?实际上,曾国藩在一生中遭遇了三次直接来自“清流派”的重大挑战。每一次冲击都对他的声誉和仕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太平天国
1864年,当湘军攻占天京,朝堂上立刻响起了对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弹劾声浪,原因之一是曾国荃指挥屠城,另一点则是天京宝藏丢失。作为第一批进入天京的曾国荃,迅速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曾国藩心知肚明,这场弹劾实际上是在“杀鸡儆猴”,因此他迅速解散了湘军,并亲自为弟弟递上辞呈,以此平息了外界的质疑。但尽管如此,曾国藩在此事中没有进行任何辩解,因为他深知越辩解越麻烦,更清楚清流派背后的幕后推手。
二:捻军
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捻军的崛起让曾国藩再次身陷困境。由于湘军已解散,而且慈禧开始提拔李鸿章来制约曾国藩,他被迫领导的军队中,淮军的比例较大,而这些淮军完全听命于李鸿章。曾国藩的局面可想而知,尴尬之极。就在此时,曾国荃又惹出了麻烦,引起了“清流派”的不满。曾国荃不顾后果,参奏了湖广总督官文。官文虽没有强大的背景,但却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还是慈禧安插在湖广的“耳目”。这使得曾国荃的行为引发了更大的风波,清流派纷纷上奏弹劾曾国藩,指责他“督师无功”,甚至有言辞极为严厉的“罪不容诛”。曾国藩最终不得不从剿捻战场上撤退,退出了这场他并不愿意放弃的战争。
三: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发生在1870年,是一起震惊中外的事件。由于民众反对天主教会的非法行为,暴力冲突导致数十人丧命。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在对外处理时表现出极大的妥协,而对内则进行了镇压,甚至牵连到了天津的知府和知县。然而,作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却在这个事件中成为了替罪羊。尽管慈禧指责他未能有效处理教案,但实际上,事件的处理并非曾国藩一人之力可决定。他的责任被放大,舆论也在清流派的推动下,变得愈加对他不利。曾国藩最终因这一事件被迫辞去直隶总督之职,调任两江总督。
尾声:曾国藩的悲哀
在中国古代有个成语故事叫做“三人成虎”,它告诉我们,当足够多人开始传播某个消息时,就会掀起轩然大波。晚清的历史证明,在“清流派”的推动下,这种“人言可畏”的情况早已不再需要三个人的努力,只需要一个言官和一张嘴,就能引发风暴。而这些言官背后,正是慈禧的权力支持。
曾国藩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他曾在家书中写道:“自南宋以来,天下为士人劫持,凡一事兴作,不论轻重、不揣本末,先起力争。”他深知士人对于政治的操控力,但即便如此,他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未敢公开指出那些“孱弱君主”的罪责。尽管他认识到了清流派的幕后操作,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曾国藩未能有机会揭露这一切。
曾国藩的死是否算是“善终”?或许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早死三年是完人”,这不仅是对他的历史评价,也许是对那个充满权谋与牺牲的晚清时代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