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堪称顶尖,尽管他并未效仿刘备的三顾茅庐,但李世民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却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胸怀和手段。他广纳贤才,不拘一格,凭借其广阔的眼界与非凡的手腕,成功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物。李世民的这一点,甚至超越了刘备,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称之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局面时,李世民却能以自身的智慧与格局,精确捕捉到每一个值得重用的人才。然而,尽管他拥有如此宏大的胸怀,李世民在选贤任能的过程中也难免有所疏漏,错过了一些潜在的天才,其中一个便是后来给唐朝带来巨大威胁的薛举。
隋末唐初的动荡时期,天下大乱,李渊与李世民父子见机行事,决定起兵图谋大业。由于他们抢占了战略先机,逐步掌握了关中一带的控制权,为唐朝的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另一股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便是被誉为“西秦霸王”的薛举。薛举的家族背景深厚,世代居于陇右,是一个庞大而强势的豪门,家族的强大资源为他起兵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薛举本身勇武非凡,号称“凶悍善射,骁勇无比”,他不仅在军事上具有天赋,也深知依靠谋士出谋划策的重要性。
薛举有一位出色的谋士名叫郝援。郝援是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对他的记载,但他却两度为薛举献计,差点让唐朝付出沉重代价。第一次发生在唐朝与薛举发生冲突之际,郝援敏锐地发现,单凭薛举的兵力难以彻底击败唐朝,于是他提出一个极具远见的计划——“厚赂突厥,饵其戎马,合从并力,进逼京师”。郝援的这一战略意图,是希望薛举与北方强大的突厥部族始毕可汗联合,联合对抗唐朝。当时的突厥正处于鼎盛时期,兵力强大,骑兵雄壮,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具威胁的力量。若薛举和突厥联手,唐朝的局面将极其危险。幸运的是,李渊及时察觉到这一威胁,派遣了刘文静等人前往突厥,送上大量金银财宝进行贿赂,成功瓦解了这一联盟,郝援的计谋未能得逞。
第二次则发生在浅水塬之战之后,薛举的军队在战斗中大获全胜,李世民被迫撤退,整顿残军。郝援再次献计,提议薛举乘胜追击,趁李世民的军队尚未恢复之际,直取唐朝都城长安。这一计策若能实现,唐朝的局势将面临崩盘,因为此时的唐军正处于重创状态,难以抵抗强大的薛举军队。然而,命运对薛举并不眷顾,在他即将进军长安时,薛举突发重病,病情严重,不久便去世。郝援深感失望,随之情绪低落,最终也因抑郁而死。随着薛举的死去,唐朝终于摆脱了这一重大威胁。
薛举之死被许多人解释为“天不佑之”。他在战场上所杀无数,积累了太多的仇怨,最终遭遇了病魔的侵袭,无法逃脱命运的惩罚。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成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经典例证,也让人深刻意识到,尽管有着强大的实力和远见卓识,命运的安排往往仍无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