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以其倔强、顽固的性格以及阴狠的手段闻名,尤其在掌控清朝政权方面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权谋智慧。1861年,在咸丰帝去世后,她联合恭亲王奕的支持,成功发动了辛酉政变,牢牢掌握了最高权力,开始实施垂帘听政。尽管光绪帝在19岁那年(1889年)开始亲政,但仍然受到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瀛台。自从1861年掌权至1908年去世,慈禧太后实际上统治了大清帝国长达47年,权力几乎完全掌握在她手中。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随着慈禧的离世,权力逐渐转移到了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的手中,最终掌握在了袁世凯的控制下。接下来,我们将细细分析这一权力过渡的过程。
1. 慈禧指定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载沣独揽大权,逐渐削弱袁世凯的势力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根据慈禧的安排,溥仪被立为继承人,而载沣则成为了监国摄政王。慈禧的安排中并未直接让载沣继位,因为光绪和同治帝是兄弟相继继位,为避免再次出现兄弟相继的局面,溥仪作为更年轻的一代被立为帝。溥仪在12月3日的登极大典上,情绪失控,哭喊着不想当皇帝,甚至反抗当时的安排。然而,这一场景也成了历史的注脚,四年后,大清王朝确实走到了它的终结。
载沣刚开始作为摄政王掌握了无上的权力,朝廷为此颁布了详细的监国礼节,总结出十六条具体规定,明确授予他绝对的政治和军事权限。他不仅可以决定官员的升迁、军国大事,还能单方面决定对外的外交事务。然而,载沣上台后最大的挑战来自袁世凯。袁世凯通过结党营私,建立了庞大的党派网络,影响力几乎涵盖了朝政的每个角落,尤其在军队中拥有极大话语权。为了削弱袁世凯的影响力,载沣最初计划通过极端手段来除掉他,但最终因为朝廷的反对以及担忧无法控制北洋的局势,袁世凯得以保全性命。1909年,载沣最终决定让袁世凯辞去一切职务,原因是“足疾”让他“回籍养病”,从而彻底摆脱了袁世凯的威胁。
2. 溥仪继位,同治与光绪之位的交替,隆裕太后掌握发布懿旨的权力
溥仪在继位后,由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代为管理政务。隆裕太后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原名叶赫那拉·静芬,在光绪十五年与光绪帝结婚,之后成为太后。虽然在朝廷上拥有巨大的权力,但隆裕太后相比于慈禧太后,显然缺乏独断的能力。她的性格较为温和,缺乏果断与震慑力。她虽然也曾展示过愤怒的一面,例如1909年时,因受到摄影镜架的误会,要求严惩直隶总督端方,但她的政治手段和决断力始终不及其姨妈慈禧。
3. 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重回政坛,最终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1年,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朝政权的基础开始动摇。袁世凯在奕劻的支持下重新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政权的核心人物。随着袁世凯逐步掌握权力,载沣和隆裕太后面临了政治巨变。最终,袁世凯通过巧妙的政治操作,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颁布了退位诏书,标志着清朝正式灭亡。
在清朝退位之后,隆裕太后退居宫中,不再参与政事。1913年,她因病去世,民国政府为其举行了盛大的丧礼。尽管她一生未能真正掌握实权,但在清朝历史上,她依然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而载沣,则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下,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享年68岁,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