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不用商鞅,其实也算正常:当时商鞅只是宰相公叔痤府里的中庶子,类似于现在的秘书角色,让一个不起眼的秘书来当大魏国的宰相,这不是开玩笑吗?让商鞅离开,只能说魏惠王没有识人之才,毕竟伯乐很稀缺嘛。
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除了魏惠王不会识人外,还与商鞅的性格、公叔痤的刻意压制有关。
商鞅很高傲,深藏不露,不会轻易展示才能
像商鞅这类的大才,是不可能对谁都施展才能的,公叔痤能够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还是他们相处了很多年,彼此很熟悉。
这就像我们今天的求职者,当你到一个新公司时,往往会收起锋芒,夹着尾巴做人;等发现老板是个不成器的家伙时,还有心思在这个公司干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另寻高就。
商鞅就是这样的,在魏国宰相府呆了很多年,对魏国的真实情况可以说是了若指掌,之所以窝在那里十几年,只是因为宰相府藏书丰富,便于深入研究法家精髓。
商鞅到秦国后,对秦孝公还很不信任,故意试探了三次,才说出真实意图;在魏国可能一次也没说过,因为不值得。
公叔痤很自私,害怕失去高位,一直在排挤、压制人才
从公叔痤临危前的举荐来看,他是知道商鞅一身学问的,这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他不早点提拔商鞅,好顺利接班?
原因很简单:公叔痤权力欲很重,害怕商鞅哪一天替代了自己。于是就一直刻意压着,让他有才也没施展空间。
为了排挤对手,公叔痤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压制商鞅还算是良心发现:当年吴起非常厉害,他害怕吴起替代自己,在魏武侯跟前进谗言,用了个阴谋,差点要了吴起的命。
等公叔痤病危,举荐商鞅时,才遗憾地发现,自己的话不中用了:作为两年前打了败仗、被秦国俘虏的宰相,魏惠王之所以不惩治他,主要还是感激他在拥立国君时,站在自己这边;至于他还想举荐宰相,那就是说说而已了。
魏惠王爱珠宝更胜人才
魏惠王是个乾隆式的花花公子,一辈子崇尚富华、奢侈的生活,奇珍异宝、绝世美人都是他追求的,至于人才,只能往后靠了。当时魏国还是名义上的老大,只有他欺负别国的份,谁也不敢惹他。魏惠王前半辈子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好不潇洒快活。
当时的他,根本就看不起小小的中庶子商鞅,我堂堂大魏,什么样的人招不来?
等商鞅在秦国大展拳脚,将魏国打得抱头痛哭时,魏惠王留下了痛悔的老泪:我怎么就没听公叔老儿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