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本是应继承朱元璋皇位的嫡长孙,却不明不白地被囚禁在高墙内长达十五年,而他后代的身份虽为宗室,却连名字也无法拥有。明朝给他们的称号非常怪异——“吴庶人”,这一切令人唏嘘不已。
朱允熥的父亲是太子朱标,而朱元璋的首任妻子常氏的女儿常遇春在历史中也有着非凡的地位。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在朱标的辅佐下,成为了太子妃。然而,这个幸福的家庭并没有持续太久,常氏在1374年为朱标生下了一个长子朱雄英,却不幸夭折。尽管如此,常氏在1380年又生下了朱允熥,但她在分娩的同时,也离开了人世。失去妻子的朱标痛心不已,不久之后,他将原本的侧妃吕氏扶正成为太子妃。
吕氏为朱标生下了三位儿子——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然而,在1392年朱标去世后,本应继位的朱允熥,因为朱标扶正吕氏太子妃的背景,朱允炆继承了太子之位。而朱元璋则在这个时候册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尽管朱允熥的血统无可挑剔,身份也无可置疑,但依然无法改变他被遗弃的命运。
这一切的关键人物便是太子妃常氏,若不是她的早逝和吕氏的扶正,朱允熥的命运恐怕会截然不同。而在历史的交错中,蓝玉的谋反案也与朱允熥的身份息息相关。蓝玉案中,何止是蓝玉,一个为明朝开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清洗,整整一万五千余人被处决,而蓝玉恰恰是常遇春的妻弟,朱允熥的舅老爷。这一切冥冥之中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走向,如果蓝玉没有被清除,那么朱棣可能也无法顺利登基。
随着时光的推移,朱允熥一直未能登上自己本应拥有的宝座。虽然朱允炆登基后,封朱允熥为吴王,且封地位于富饶的杭州,名义上是尊荣无比的藩王,但由于朱允炆力图削弱藩王的权力,朱允熥始终未能亲自前往封地。更糟的是,朱允炆的削藩行为激怒了许多叔伯,而最终,导致了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后,朱允炆被推翻,朱棣篡位成功,但朱允熥的命运却更加尴尬。作为皇帝的弟弟和原本应继位的太子,他的存在成了朱棣的威胁。因此,朱棣为防止任何潜在的权力挑战,将朱允熥废除,宣称他不能辅佐兄长,最终将其囚禁在安徽凤阳的高墙内,彻底剥夺了他作为吴王的尊严。
时间进入1417年,朱允熥的命运并未得到丝毫的转机。甚至,随着其他皇族成员的纷争,朱允熥的死变得更加戏剧化。在长时间的软禁中,身心的压抑最终让他年仅39岁便暴卒。而当时,朱允熥的后代及宗族成员因被废除为庶人,连最基本的名字都无法获得。明朝赐名制度要求所有宗室的后代必须向皇帝报备并接受赐名,然而,作为被废的吴庶人,他们自然无法得到皇帝的宠幸与承认,直到这群被囚禁的宗室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
这段历史延续了整整55年,直到明英宗在其二次登基时,终于决定释放那些曾经被囚禁的吴庶人。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被监控下生活,随时都可能受到皇帝的审查与限制。一直到1644年,明朝在崇祯帝自缢后彻底走向灭亡。此时,随着南方弘光朝廷的建立,明朝皇族试图挽回民心,恢复了朱允熥吴王的封号,并追谥为悼王。这个封号带有深深的哀悼与同情之意,或许是历史对这位命运多舛的王子的唯一补偿。
然而,等到这一切发生时,距离朱允熥去世已过去了超过200年。尽管历史终于对他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公正,但对于他来说,这一切是否还有意义呢?他已在高墙内度过了十五年,最终以暴卒告终。朱允熥的后代也被永远铭刻为“吴庶人”,没有名字,甚至没有历史的真正意义。他的命运究竟是悲哀还是巧合,或许也只有历史才最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