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史》中,关于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事件,官方记载称其为突发性事件,声称赵匡胤并没有事先策划,而是临时被众将推举成为皇帝。史书中写道,当时众将校刀剑出鞘,围绕庭前集结,提出“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话音未落,便有身着黄衣的侍卫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众将齐声呼万岁,恭敬地拜倒在地,随即将赵匡胤扶上马背。赵匡胤手握缰绳,对众将说道:“我有命令,尔等若能遵从,则可;若不能,便无法为君。”此言一出,所有将领纷纷下马,齐声应道:“唯命是从。”这一幕,成为了赵匡胤成功登基的历史性瞬间。
回到960年初,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赵匡胤,作为殿前都点检和归德军节度使,与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领一起,掌握了大权。随着周朝政权的动荡,传闻称契丹联合北汉准备南下攻打周朝,宰相范质未能验证真伪,急忙派赵匡胤率军北上防敌。就在赵匡胤率军行至陈桥驿时,众将士为回报赵匡胤的领导之功,发动了兵变,黄袍披上赵匡胤的身上,擁立他为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开封,石守信、王审琦迎接赵匡胤入城,并迫使周恭帝禅位,随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北宋朝廷及后世史学家却始终保持沉默,关于赵匡胤是否事先有预谋,历史上有着诸多猜测。我们可以试图还原一下当时的具体经过:显德七年正月初,赵匡胤通过谎报军情,暗中与权臣王溥勾结,劝说宰相范质让赵匡胤北上指挥大军。赵匡胤最初以兵力不足为由推脱,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最高的军权,得以任意调动全国兵力。
军队出征后的不久,东京城内便流传开来“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谣言。这一流言传遍朝野,赵匡胤趁机使得驸马张永德被免去职务,并由自己接替殿前都点检一职。赵匡胤如此巧妙安排,正是为了制造混乱局面,使得他的军队能够在无外力制约的情况下听命于他,彻底巩固了自己对军队的控制。
当赵匡胤带领军队夜宿在距开封二十公里的陈桥驿时,兵变的计谋已经悄然展开。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将士开始在军中散布谣言,称“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不如先立赵匡胤为天子”。这些言论激起了士兵的情绪。此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也认为时机已到,便指示部下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上赵匡胤身上,并宣称“万岁”,当场跪拜,正式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在这一瞬间表露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为了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若能听从我的命令,我便同意,不然,便不能为主。”这些举措让拥立者纷纷表示“唯命是从”。赵匡胤随即宣布,回到开封后,将对太后和周朝的小皇帝不予干扰,对朝廷的官员不加侵犯,对府库的物资不予掠夺,严格命令下达,违者将严惩。随即,众将士纷纷响应,表达支持。
石守信,赵匡胤的内应,此时已被委任为留京的最高长官。当赵匡胤夜宿陈桥驿时,早有准备的石守信通过密信得知赵匡胤的计划,立即部署禁军,准备迎接赵匡胤的胜利归来。得益于石守信的支持,赵匡胤的兵变顺利进行,毫无阻碍地进入了开封。
虽然事件的经过较为简单,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疑点,值得我们深思:
1. 在赵匡胤成为皇帝后,他并未再出征,辽国的兵力反而自动撤退。这使得赵匡胤所统领的军队突然没有了出征的必要,反常的局面引发了不少怀疑。
2. 《辽史》并未记录当年南方有敌军入侵的事情,而赵匡胤兵变前,京城内已出现“点检即为天子”的流言,这与官方历史记载的突然性相矛盾。
3. 赵匡胤提前准备的黄袍、禅位诏书,以及赵匡胤母亲的话语“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均暗示了此次兵变的提前策划。
4. 太宗赵光义继位后,组织人编写《宋太祖实录》,在最初的版本中,史官李呖忠实记录了事件的真相。但由于赵光义对该版本不满,命令重写,最终出现了“新录”,并将赵匡胤的兵变描绘为一个突发事件,替代了原本的事实。
这一场兵变并未见血,不曾有激烈的战斗,也没有大规模的杀戮,几乎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历史的转折,成功地开启了一个新的王朝。这种“无声无息”的政变,不仅展示了赵匡胤卓越的政治谋略,还证明了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审时度势,以巧妙的方式实现了大规模的权力更迭。这种独特的政治手段,既体现了赵匡胤的雄图,也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历史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