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岑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而村名的由来,便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段历史。岑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时期,最初村子的名字叫做“今村”。在古代,皇帝被尊称为“今上”或“圣上”,其中“今”字带有特定的皇帝象征意义。为了避开触犯皇帝的名讳,村民们根据村后那座火炉山的地理特征,巧妙地将“今”字改为“岑”字,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岑村”。除了这一解释,另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也别具一格。根据说法,古时“今”字与“金”字的发音相近,因此一些山贼误以为“金村”是个富庶的地方,屡次入村抢掠。为了避免再次成为山贼的目标,村民们最终选择将“金村”改成了“岑村”。
岑村在广州的历史中,最初不过是一个普通且不起眼的小村庄。然而,在1970年代,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村中的领导带领村民们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治理山川,提升水利,开始发展工厂和果园,逐渐变成了学习大寨的先进典型,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而最为人知的,莫过于197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视察过这个小村庄。这次视察,为岑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故事发生在1972年4月的初春。那时,岑村突然收到上级的通知,称将有重要领导来村视察,但具体是哪位领导并未透露。由于岑村曾接待过挪威和南斯拉夫等多国代表团,村领导并未感到过于紧张。于是,村里开始认真策划接待工作,安排人员打扫村道、喷洒消毒水,还特别挑选了四位接待经验丰富的姑娘担任接待员。4月7日上午,省里的一些领导提前到达进行前期准备,村里才得知,那位“重要领导”正是周恩来总理,而且他还将与马耳他总理多姆·明托夫一同视察岑村。这一消息让全村人都激动万分。
当日11点左右,村民们看到周总理的车队缓缓驶入村庄,纷纷高喊:“周总理来了!”放学的孩子们被迅速召集到大队部门口,列队欢迎。周总理的车停在村口的大榕树下,他和随行人员步伐轻快地走过,期间周总理频频向村民们招手微笑,还亲切地弯下腰摸了一名小学生的头,笑着说:“小朋友好!小朋友好!”村民们争相与总理握手,感受到总理的大手温暖有力,大家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亲切与激动。
周总理走进大队部后,首先与接待人员逐一握手,详细了解了岑村的生产情况和未来的规划,夸赞村民们辛勤的付出,并表示:“你们辛苦了!有机会去大寨看看。”这一句话,让市里领导很快安排了九名大队干部前往大寨学习。当周总理从大队部出来后,他特地走进了一条小巷,那里他遇到了一位抱着小孩的黄姓村民。见到总理,黄姓村民激动得一时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做。周总理温暖地接过他怀里的孩子,跟着村民走进了他的家。黄姓村民和妻子激动得忘了端椅子和倒茶,但总理丝毫不以为意,表现得极为亲切自然。
尽管周总理的视察路线是事先安排好的,但他还是决定多走一走,去亲自看看村民们的生活。在黄姓村民家短暂停留后,总理又走访了另一户黄姓人家。在这家里,女主人递给他一碗清水,周总理接过水杯,毫不客气地喝了大半碗,显得既亲切又朴实。与这家农妇简短交谈之后,总理与她在门口合影留念,笑容满面。
当总理一行经过岑村的沙河粉厂时,他特地走了进去,了解了岑村水质优良的情况,沙河粉口感也因此尤为出众。总理亲自捏了一点沙河粉,仔细端详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并与厂里的工人们合影留念。周总理在岑村的停留时间大约为三四个小时,他视察了多个地方,包括卫星站、小学、花果山、农机站、水田和鱼塘等。每到一处,他都对岑村的建设成就表示赞赏,并充满希望地说:“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今已经建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村,未来这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纪念周总理这次深具意义的视察,岑村人决定在火炉山上种植一片“周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林”,并竖起了一座纪念碑。而过去的大队部——远耕公祠,也被改为周总理视察岑村的纪念旧址,成为后人参观和缅怀的地方。祠堂内展示了许多历史照片和资料,门口还请了书法家书写了一副对联:“长善名留远,恩来雨泽耕。”这副对联承载着村民们深深的敬意,也让后人能铭记总理的恩泽与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