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历史局势如同风云变幻,而对于蜀汉而言,最大的变动无疑是丢失了荆州。
荆州,地处中原要地,作为交通枢纽,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都对荆州垂涎欲滴。刘备深知荆州的重大战略地位,因此决定将其交给关羽守卫。关羽作为刘备的二弟,身负极高的威望和出色的军事能力,深得刘备信任,认为他是最适合驻守荆州的人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羽最终没能守住荆州,还在战斗中失去了刘备所托付给他的四名重臣。关羽北伐的时机,正值东吴与蜀汉矛盾加剧,吴军在陆口集结大军,虎视眈眈地盯着江陵。此时,若能稳住荆州已是极为不易,但关羽却选择冒险北伐,忽略了背后危险的政治局势与动荡不安的后方。
与此同时,刘备正在西川投入了大量兵力,苦心抵挡曹操的大军。虽然西部的汉中地区逐渐安定,但刘备无法同时实施《隆中对》中提到的“南北两路出击”的战略,无法为关羽的北伐提供有效支援。相比之下,曹魏尽管失去了夏侯渊,但其西部的军事力量依然强大,张颌、郭淮、曹真等名将屹立长安,平定了众多起义,曹魏的根基并未遭到严重动摇。在这一背景下,谈论“天下大势变动”的可能性,似乎显得不太现实。
关羽的北伐目标是襄樊,而防守襄阳的曹仁早已布下铁壁防线。襄阳作为荆州的重镇,自古以来便有着雄固的防守,难以攻破。即便是魏将吕常,也未能在数月内攻破这座城池。关羽此时选择正面挑战曹魏的强大防线,无疑是在用自己的短板去与敌人的长处抗衡,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关羽的初期胜利,虽然依靠天时之助,水淹七军取得了些许成效,但随后的局势逐渐恶化,陷入了魏吴两面夹击的困境。东吴的吕蒙通过关羽的轻敌,成功实施偷袭,并最终将其俘获并斩杀。随着关羽的失利,荆州也落入了东吴之手,蜀汉在中原的影响力大幅下降。
事实上,关羽丢失荆州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军事失误,更是导致了蜀汉在荆州士族中的失去信任。荆州士族,是指那些土生土长、深耕荆州的士大夫阶层,而他们与关羽的关系并不和睦。关羽性格傲慢,对荆州士族不以为然,甚至在他担任荆州守将期间,这些士族与他发生了不少冲突。刘备所留的四名荆州重臣,也因此遭遇了关羽的打压,并在荆州失陷后彻底失去了归属感。
这四名重臣分别是郝普、习珍、习宏和潘浚,他们都是蜀汉文臣中的佼佼者,可惜在关羽的管理下,他们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被冷落、打压,导致蜀汉失去了他们的支持。
郝普,义阳人,刘备入川时,特意让他担任零陵太守。然而,在吕蒙击败关羽后,郝普被迫归降东吴,并最终官至吴国廷尉,成为吴国的高级官员。
习珍,襄阳人,早在东汉末年便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习珍被任命为零陵北部都尉。关羽北伐期间,习珍坚守零陵,与东吴的进攻展开抗争。面对敌人众多,习珍选择宁死不降,最终在城破之前自刎。
习宏,习珍的弟弟,也曾在东吴入侵时建议哥哥假装归降。然而,习珍死后,习宏被迫留在东吴,之后选择保持沉默,终身未为东吴出一言。
潘浚,武陵汉寿人,刘备在入益州时,将潘浚留下负责荆州事务,成为荆州城的二号人物。当东吴占领荆州时,潘浚以病为借口拒见孙权,尽管孙权亲自登门拜访,他依然泪流满面,病卧床榻。最终,在孙权的劝说下,潘浚终于答应归顺,担任吴国辅军中郎将,并后续官至太常。
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误,更是政治与人心的双重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