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魏王的位子。同年,他迫使汉献帝退位,正式建立了曹魏政权。曹丕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战略,保持了曹魏对蜀汉和东吴的军事优势。公元226年,曹丕因病去世,按照惯例,在他去世后,曹魏决定为其立宗庙,并将一些重要的朝廷重臣也享有配享宗庙的荣誉,其中就有四位魏国的重要人物。
一、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贾诩以孝廉出身,早年官职较低,后被董卓任命为部将。在董卓死后,贾诩先后效力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等势力,并曾两次献计打败曹操。建安四年(199年),贾诩随张绣投降曹操。官渡之战爆发时,贾诩主张与曹操决战,以此来决定战局。在赤壁之战前,贾诩曾提出先稳定楚地再图江东的建议,但未能采纳。在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巧妙地提出离间计,成功瓦解了马超与韩遂的联合作战,使得关中局势稳定。
在确定曹操继承人时,贾诩支持曹丕接任,以袁绍和刘表的历史为例,提醒曹操不应废长立幼。显然,贾诩在这场立嗣之争中投了曹丕一票。随着曹丕即位为魏帝后,贾诩被任命为太尉,并封为寿乡侯。尽管贾诩曾反对曹丕征吴,未能得到采纳,但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未曾削弱。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谥号“肃”,并被配享魏文帝庙庭。后来,《唐会要》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二、王朗
王朗(?-228年),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县)人。王朗自小聪颖,通晓经籍,拜师于太尉杨赐,因而获得郎中的职位。后杨赐去世,王朗因丧亲心情低落,拒绝了孝廉的任命。之后,徐州刺史陶谦荐其为茂才,王朗最终任徐州治中从事,后来晋升为会稽太守,深得百姓爱戴。
建安元年(196年),王朗带兵抵御孙策,但最终被俘。在孙策的软禁下,王朗坚决不为孙策效力。经过几年的漂泊后,王朗才被曹操征召,最终成为谏议大夫,得以任职许都。随着曹魏政权的成立,王朗被任命为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等职务,并逐步晋升为司空,最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即位后,王朗代替华歆成为司徒,并进封兰陵侯。王朗在太和二年(228年)去世,享年未知,谥号“成”,并被配享魏文帝庙庭。值得一提的是,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晋文帝司马昭,并且生下了晋武帝司马炎及齐献王司马攸。
三、曹真
曹真(?~231年),字子丹,曹操族子。曹真幼年失父,被曹操收养并授予虎豹骑。他以勇猛著称,并因讨伐灵丘的贼寇获得灵寿亭侯的封号。曹真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尤其是在汉中之战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后,曹真被任命为镇西将军,负责镇守西北边境,并进封东乡侯。他在平定河西地区的羌胡联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之后,他又参与了江陵的围困战,打败了吴国将领孙盛。随着曹丕病重,曹真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成为曹丕的重要支持者。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曹真被封为大将军,并进封邵陵侯。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因病去世,享年不详,追赠谥号“元”,并被配享曹操和魏文帝的庙庭,这充分显示了曹真在魏国的超然地位。
四、辛毗
辛毗(?—235年),字佐治,颍川阳翟人,祖籍陇西。辛毗在东汉末年曾随兄辛评为袁绍效力,曹操任司空时,他不受命。但官渡之战后,辛毗投向曹操,帮助其稳定政权。曹操攻下邺城后,辛毗被任命为议郎,协助曹操处理丞相府事务。
随着曹魏的建立,辛毗被任命为侍中,并赐爵关内侯,之后进封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后,辛毗被封为颍乡侯,并管理三百户食邑。他后来担任卫尉等职务。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进军渭南,司马懿任命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支持他在战略上作出决策。诸葛亮病逝后,辛毗回到魏国,继续担任卫尉职务。最终,辛毗不幸去世,享年不详,追赠谥号“肃”,并被配享魏文帝庙庭。
这四位人物在曹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不仅为国家的建设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为功绩显赫,最终获得了配享宗庙的荣誉,成为魏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