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景炎三年(1278),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与元军激烈的战斗中被捕,并被押送至元朝的大都。面对元帝忽必烈的多次劝降,文天祥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他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忠诚与节操,在三年后的英勇殉国时年仅四十七岁。他的宁死不屈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尤其是他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流传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令人感叹的是,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却选择了归顺元朝,并在元朝任职,最终官至通议大夫、秘书卿。
关于文璧归顺元朝的行为,连清代乾隆皇帝都专门作诗对其评价:“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许多人因此认为文璧背叛了自己的兄长,但实际上,文天祥在临终时表达了对弟弟的宽容与理解。他曾对身边的人说道:“我以忠死,仲以孝仕。”这句话表明,文天祥并未因为弟弟的选择而心生怨恨,反而认为文璧并非出于贪生怕死或者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出于对父母的孝心,选择为元朝效力。
文璧出生在南宋嘉熙二年(1238),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一带。他比哥哥文天祥小了两岁,且与哥哥共同在博学多识的父亲文仪的教导下,早早地投入到了读书学习中。两兄弟都很勤奋,直到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他们一同通过了进士考试。尽管如此,文璧的才学始终无法与哥哥相比,未能像文天祥一样一举成名。
有传闻称,兄弟俩都成功通过了会试,准备一起参加殿试,期待像苏轼与苏辙那样成就一段佳话。然而,突然传来父亲文仪病重的消息。考虑到最小的弟弟文璋年纪尚幼,文家兄弟商量后,决定让文天祥继续参加殿试,而文璧则急忙赶回家中照料父亲。正是文璧的牺牲,才让文天祥成功考中状元,而这件事也为他们日后在忠诚与孝道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了伏笔。
二十一岁时,文天祥以状元之身一举成名,震动了京师。但没多久,他便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匆匆返回家乡守丧。守丧期满后,文天祥开始履行朝廷赋予的职务,先后担任宁海军节度判官和瑞州知州等职。与此同时,文璧也于景定三年(1262)被任命为新昌知县。得知弟弟开始出仕,文天祥不禁写下了一首《别弟赴新昌》,叮嘱文璧在任职时要修身齐家:“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对床小疏隔,恋恋弟兄情。”
南宋末年,元军攻破了南宋的重要重镇襄阳,并快速顺江而下,兵锋直指临安。南宋朝廷急忙下令召集天下兵马前来勤王。作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命令后,迅速变卖家产,组织了一支万人的军队,急速前往临安。就在此时,家中又传来了祖母去世的消息。文璧再次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责任,代替文天祥回家安葬祖母,这样一来,文天祥才能全心投入到前线。
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忠诚地被任命为右丞相和枢密使,而文璧则被任命为惠州知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随着南宋的最终覆灭,文天祥被俘。被押解至元朝的大都途中,他亲眼见到了南宋残余势力的惨状,并写下诗篇表达内心的愤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在南宋灭亡之后,元军开始回师平定那些尚未投降的城池。此时,文璧见形势已无法挽回,最终选择投降元朝,并前往大都向忽必烈请降。文璧得到嘉议大夫的职位,并开始了他在元朝的仕途。
得知弟弟归顺元朝,文天祥最初难以接受。他写下了《闻季万至》一诗,表达了对两兄弟不同命运的感叹:“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其中“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表露了文天祥对两兄弟命运迥异的悲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天祥终于释怀。他在给文璧之子文升的信中写道:“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在这里明确表示,自己以忠心报国,而文璧则是为了继续家族香火,选择为元朝效力。两人虽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却都在履行着各自的责任,一个为国尽忠,一个为家尽孝。
元大德二年(1298),文璧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元成宗追赠文璧为雁门郡侯,赐谥号“文惠”。尽管文天祥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文璧的才华虽然平凡,但他对家族的忠孝却同样为人称道。尽管在历史中,他常常遭到批评和讽刺,但他依然是忠孝并重的象征。某些人甚至写下《讥文璧》一诗:“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有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