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玄宗由于轻视了如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经验丰富的边疆将领的建议,急于求战,忽视了敌我双方的差距,最终造成了两京的沦陷。
听信谗言错杀大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旨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带领十五万主力直攻洛阳。唐朝当时社会安定,百姓久未接触战乱,朝廷听闻叛乱爆发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乱。仓促之中,唐朝任命了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并派遣其迎战叛军。
封常清到达洛阳后,招募了六万士兵,并立即着手防备安禄山的进攻。他命令拆毁洛阳东北的河阳桥,以防敌军突袭,然后带领士兵在虎牢关迎击叛军。然而,由于这支军队完全由临时募兵组成,士兵们训练不足,战斗力远逊于久经沙场的叛军。面对叛军铁骑的猛攻,唐军难以抵挡,遭遇了惨败。尽管封常清随后在洛阳郊外的葵园与叛军展开了多次战斗,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洛阳最终落入安禄山的手中。
叛军占领洛阳,封常清与高仙芝联合
洛阳被叛军占领时,高仙芝率领五万大军已经进驻陕州。封常清与高仙芝会师后,封常清建议高仙芝,鉴于叛军势头凶猛且潼关附近防线薄弱,最好的选择是放弃陕州防守,集中兵力守住潼关,阻止敌军进一步南下。
高仙芝同意了这个建议,两人联合起兵,准备退守潼关。此时,叛军的先锋也抵达了潼关,两军在此展开对峙。虽然唐军依托潼关的天然防线,抵挡了叛军的进攻,但由于唐军士兵大多为新募之兵,战斗经验不足,战力始终无法与叛军匹敌。
然而,唐玄宗却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谗言,错误地相信封常清、高仙芝的撤退是贼寇所引,而指示斩杀了两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断送了唐军反攻的机会。
强攻的错误决策
在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斩后,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领八万大军并驻守潼关,继续抵抗叛军。此时,叛军主力虽然占领了洛阳,但未能消灭唐军的反抗力量,唐军局势虽然不乐观,但并未完全失控。
然而,天宝十五年六月,宰相杨国忠误信情报,认为叛军的崔乾佑驻军力量薄弱,兵力不足四千,且大多数是老弱之兵。于是,他向唐玄宗建议,派哥舒翰出关收复陕州。然而,哥舒翰知道敌军必有预备,提出反对意见,强调应采取稳固防守的策略,等待更多的援军集结,不宜仓促进攻。
与哥舒翰意见一致的,还有郭子仪、李光弼等老将,他们纷纷上奏唐玄宗,建议坚守潼关,等待时机。然而,唐玄宗急于取胜,忽视了这些有经验的将领的建议,坚持要求哥舒翰出关进攻。
最终,哥舒翰在无奈之下带兵出关。在交战初期,叛军假装混乱,诱使唐军深入伏击圈。随后,山上突然滚下木石,杀伤了大量唐军。叛军骑兵绕到唐军后方进行进攻,唐军陷入混乱,最终败北。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长安的覆灭与唐玄宗的逃亡
潼关失守后,长安陷入混乱,唐玄宗被迫携杨贵妃和皇子们仓皇逃往四川。长安最终落入了叛军之手,唐朝的政权摇摇欲坠。
结论:唐玄宗的误判
潼关失守的主要责任在于唐玄宗。尽管唐朝的军力远超叛军,但由于长期和平,军队处于散漫状态,无法迅速集结并进行有效防御。而叛军则在短期内集中兵力,经验丰富,战斗力强大。唐军在面对叛军时,不应盲目进攻,而应采取稳扎稳打、以逸待劳的战略,利用时间来削弱敌人、调集力量。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领都看到了潼关作为战略防线的重要性,他们的防守策略本应得到采纳。然而,唐玄宗在急于求胜的心态下,始终未能理解敌我力量对比,最终导致了潼关的失守,继而长安的陷落,安史之乱由此拉开了长达八年的血腥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