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
重庆一家照相馆里
一位父亲正抱着儿子拍照
他特地让8岁的儿子将一份
《大公报》号外叠好拿在胸前
并叮嘱儿子要特意将大标题对着镜头
那张《大公报》号外大标题正是:
《日本投降矣!》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延安
诗人萧三以《延安狂欢夜》记录这一天
“我还守着一盏残灯
山沟里死一般地寂静
忽然山上山下,人声异常嘈杂
又听锣鼓喧天
有人甚至乱敲铜盆
有的用力吹喇叭
整个延安起了骚动
男女老少涌出窑洞
……
说起延安
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她是中国革命圣地
但您也许不知道
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
在湖北应城汤池开办的“汤池训练班”
10个月走出了600余名抗战干部
被誉为湖北“小延安”
汤池训练班旧址。全媒体记者张高远 摄
李先念同志曾评价:“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
国共第二次合作
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年11月,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董必武同爱国进步人士、国民党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石瑛协商,决定在应城汤池开办“湖北省农村合作社事业指导员训练班”。训练班由爱国人士李范一出面主持,时任中共湖北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陶铸具体领导,以培养农合干部的合法名义培养抗日干部,重新建立、发展鄂中党的组织,动员民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这就是著名的“汤池训练班”。从1937年12月第一批学员入学,到1938年10月因应城沦陷停办,汤池训练班共办3期,为新四军第五师输送了主力兵员,被誉为鄂中的“抗大”、湖北“小延安”。
汤池训练班为发展鄂中敌后抗战培育革命火种600余人。学员结业后,以农村合作指导员的身份分配到鄂中32个县市秘密恢复和建立党组织。他们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抗战的种子,点燃鄂中抗日烽火。
1938年底至1939年4月间,应城抗日游击队进行了3次整编,成为拥有4个支队、2个独立中队,共1000余人的抗日队伍,有力地支持了鄂中抗日游击根据地乃至鄂豫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的建设与斗争,成为鄂中抗日的一面旗帜。
今夏
记者来到孝感市应城汤池镇
温泉西路30号
这里是汤池训练班旧址
如今是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
应城市汤池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全媒体记者张高远 摄
1984年6月,为纪念汤池训练班的历史功绩,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训练班旧址建立纪念馆。2015年10月,应城市投入资金,动工新建应城市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集纪念馆、纪念碑、烈士墓区于一体的汤池训练班和鄂中革命烈士纪念园,并以2489平方米的多功能展厅,展现汤池训练班和鄂中抗日的革命功绩。
拾阶而上进入纪念馆大门,陶铸、李范一等5名汤池训练班委员会委员的全身铜像伫立在此。再往左边陈列厅走,里面陈列着多方收集的汤池训练班师生百余幅照片和大量实物等资料,生动再现革命先辈当年的学习、战斗、生活场景。
汤池训练班创办人雕像。全媒体记者张高远 摄
“我们将充分发挥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宣教作用,让大家在这里不忘历史、缅怀先烈。同时,继续做好维护和提档升级,助力讲好应城抗战英烈故事,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黄志军说。
来源:孝感日报、人民日报
编辑:汤静
责编: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