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分封了七位异姓王侯,他们分别是韩信、英布、彭越、姬信(韩王)、张敖、吴芮。这些王侯的封地和权力都曾一度显赫。然而,随着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的相继叛变并失败,他们的命运也以悲剧收场,被刘邦下令处死。刘邦临终前,又进行了王侯封赏的调整,将诸侯王的数量增至十一位,其中包括刘交、刘长、刘恢、刘建、刘如意、刘恒、吴臣(长沙王吴芮之子)、刘濞、刘友、刘贾和刘肥。从这些王侯的姓氏来看,刘邦经过一番清洗,基本上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刘氏宗亲,尤其是刘姓的子弟。
尽管刘氏宗亲在当时被封为王侯的数量众多,但这些王侯却大多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要么是年老的老者,要么是年幼的少年。许多人甚至尚未成年,根基非常浅薄。例如,刘交和刘贾都已经是高龄之人,而刘濞和刘肥等人则刚刚成年的样子。大汉一建立,这些人便被迅速封为王侯,但当时他们并未有任何实际的权力和影响力。因此,他们完全不是权倾朝野的吕雉的对手。刘邦去世后,吕雉便迅速行动,找到了借口处决了刘如意、刘友、刘恢和刘通等人。同时,她还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亲戚如吕禄、吕通等人封为新的藩王(赵王、燕王等)。为了避免被指控徇私,她又把刘盈的几个儿子也封为藩王,借此平衡政权。很快,刘盈继位后,刘邦所封的王侯几乎全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吕雉的亲戚和她的亲孙子,原本的刘姓王侯们由于害怕吕雉的威胁,几乎都处于沉默的状态,心中虽愤怒,却不敢发声。
那么,为什么这些弱小的刘姓王侯们不反抗吕雉的压迫呢?这其实与刘盈的登基密切相关。刘盈作为新帝,是刘邦的儿子,而吕雉与刘盈有着母子血脉关系。如果刘姓王侯们反抗吕雉,实际上就是在反抗刘盈,而这显然是他们无法承受的风险。没有哪个王侯愿意为此冒险,毕竟他们的实力根本无法和吕雉及其家族抗衡。
与此同时,吕雉并不仅仅控制了刘盈,她还为自己建立了更为牢固的权力基础。她先后将侄子吕禄封为大汉上将军,统领北军;又将另一个侄子吕产加封为太傅,兼任南军统领。北军负责保卫长安,而南军则守卫皇宫,换言之,吕雉已经牢牢掌握了王朝内外的兵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那些心有反叛之心的刘姓王侯,也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吕雉病重,刘襄(刘邦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刘肥)才开始筹划起兵反抗吕氏家族。然而,刘襄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于是他密谋与琅琊王刘泽联手,但刘泽并不愿意加入。刘泽认为自己的封地兵力薄弱,难以抵抗吕家,所以拒绝了刘襄的请求。于是,愤怒的刘襄决定采取激烈手段,他让自己的士兵伪装成盗匪,制造事端骚扰刘泽的封地。迫于压力,刘泽最终答应与刘襄会面,商讨联合起兵的事宜。谁也没想到,刘泽一到临淄,就被刘襄扣押。原因其实是刘泽的妻子是樊哙的女儿,而樊哙又是吕雉的妹夫,刘襄深怕刘泽会提前告发他反叛吕家,因此决定将刘泽软禁,以确保行动的成功。
当时的忠臣如陈平、周勃等人,看见刘襄和刘泽的势力逐渐强大,意识到一场大规模的政变即将发生,他们决定支持剿除吕家。与此同时,刘泽和刘襄也没想到,最终他们不仅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反而被老臣们推举刘邦的第四子刘恒为帝。此时,刘泽和刘襄本想着借此机会谋取更高的权力,但最终却功败垂成。
总结来看,刘氏子弟即使在面临吕家压迫时,也多有个人的政治算计。对于他们而言,起兵反抗吕雉,不仅是为了除掉吕氏家族,更重要的是谋求自身利益。刘邦去世后,吕雉通过手段铲除了大多数刘姓王侯,这导致了一个局面:刘姓王侯处于极度的弱势,无法与吕家抗衡。直到吕雉临终,吕家对刘盈的影响力开始减弱,刘姓王侯们才敢在局势稍有变化时起兵反抗,展开了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