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的新窑子》:一个村庄的百年缩影
创始人
2025-09-27 19:03:51
0

1996年春夏,32岁的黑明来到新窑子。

现如今,三十年过去。在三十年的时间里,黑明曾无数次奔走在北京与新窑子之间,在那里居住过数百个日夜。他将镜头对准一个个勤劳朴实,虽有几分无奈却不乏改变命运理想的普通农民,以及他们天真可爱的下一代。这些照片不仅承载着新窑子一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更是让人看到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几千年来最深刻的变革。

三十年间,黑明从夜宿山顶小庙到和村民挤土炕,从吃速食食品到百家饭,从村民“一见相机就跑”到后来“有事就找黑明”……而他拍的,也从身份证照、全家福拍到了遗像。他融入了这里,成了实实在在的新窑子人。

正如黑明在书中所说:“记得在我刚去‘新窑子’的时候,那里只有58户人家,236口人,人均年收入最高不足300元,最低不足100元,全村累计欠账12.6万元。当时村里没通公路、没通邮路、没通广播、没通电话、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人外出打工。全村只有23头大家畜,一辆小型拖拉机,耕地面积500亩。今天的新窑子,已经发展到了116户人家,348口人,人均年收入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不等。全村村民已经拥有奔驰、宝马、奥迪、特斯拉、本田、红旗、长城、奇瑞、比亚迪等多种品牌和不同款式的99辆小汽车。大货车、小货车、拖拉机、农用车,更是不计其数,水电、网络、柏油路、应有尽有。回顾我在新窑子的三十年,真是感慨万千。这三十年间,新窑子虽然去世了40余人,但又出生了125个人,虽然全村户籍人口多达348人,但目前的常住人口还不足40人,而且都是老年人。我作为新窑子人所共知和居住多年的‘黑人黑户’,也从30岁变成了60岁,对很多孩子也都逐渐开始陌生。”

以下内容节选自《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

作者:黑明

版本: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5年7月

新窑子村全景,1996年。

白海生夫妇在他们家窑洞里,1996年。

赵玉芳和儿子白宝军、女儿白宝荣,1998年。

贺建飞一家在剪羊毛,1997年。

刘克军、屈原、刘革海,2002年。

苏庭芝、刘生珍夫妇在吃早饭,1996年。

宋广州在玩倒立,1998年。

白随清、李莲芳,1997年。

张怀岗、刘增凤夫妇在准备过冬的柴禾,1997年。

丁世海和正在劳动的母亲李宝珍,2002年。

刘继宁、高志荣夫妇和女儿刘克荣,儿子刘克军、刘革海全家在门前吃饭,2002年。

房志华和儿子房战军、房战斌,1998年。

王宁刚、房志珍夫妇带着儿子王帅、女儿王佳丽正在堂子梁春播,1996年。

张鹏、高庆丽夫妇和女儿张萌,1998年。

王殿兰,1999年。

贺志忠和儿子贺建飞在打围墙,2001年。

苏培华,1998年。

张继明、王翠莲夫妇和儿子张金银,2000年。

马占山的大儿子马治英在葬礼上,1999年。

新窑子村民合影,1999年。

1996年—2003年,我数十次走进新窑子。无论逢年过节和放长假,别人出国旅游度假,我却去了黄土高原的新窑子;别人在咖啡厅感受惬意,我却在山里采访拍摄。在新窑子的八年,我走遍了那里的家家户户,吃遍每家每户的饭菜,尤其是吃派饭的日子让我记忆犹新。至今我都忘不了在新窑子住得最高的马占山家吃的第一顿派饭,以至于让我经常梦见死去多年的马占山复活与我对话。尤其在新窑子的这些年,更是无一遗漏地重复拍摄着每家每户的生活状态,一年又一年目睹着他们缓慢的生活变化。

这些年,我在党员活动室的桌子上、玉皇庙的跪垫上、光棍儿的土炕上,度过了春夏秋冬的无数个夜晚。如今,村里年纪再大的老人,我也知道他是谁的爷;再小的孩子,我也能认出他是谁家的苗;再破的院子我也去过无数次;再丑的人我都给他们拍过无数照。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吃饭的、睡觉的、劳动的、打情骂俏的,无不摄入我的镜头,走进我的作品,留下历史的印记。

时光如梭,岁月如梦,30年在不经意间掠过。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和新窑子的互动更加频繁,因为很多年轻人为了改变命运,不愿再过一贫如洗的日子。他们个个进城打工、买车、买房,而且有了信号,有了智能手机,会发信息、发视频,全村微信群就有十几个,网名更是千奇百怪。诸如“金凤凰”“扯淡人生”“白日梦”“素心如简”“单身狗”“听天由命”“饿死鬼”“天道酬勤”“苦咖啡”“鬼会说人话”……无奇不有。只要拿起手机,随时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有人当教师,有人当老板,有人当教练,还有人卖汽车,有人卖电脑,有人开超市,有人做建筑,有人拍婚纱,有人送快递,有人开饭馆,有人拍摄短视频赚流量。他们打工创业争先恐后,供孩子读书想尽办法,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与当年相比,新窑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正如最近因为这本书,我和村里的“金凤凰”用微信聊天时,她说:“我们现在也不受苦了,家家户户都买车了,我们家有一辆奥迪、一辆雪铁龙,还花十几万在沟口买地盖了房子,出门就是杜甫川。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跟城里人活得一样潇洒,想怎么‘漾达’就怎么‘漾达’,粉丝几千、上万的都有,买东西和卖东西都在网上。我们虽然没有大钱,但小钱谁都不缺,想要什么买什么。”

随后,我便观看了“金凤凰”发给我的一些链接,都是她自编自导的短视频,点击量确实都是几千、几万,只可惜视频里她们美颜美得过了头,个个颜面发白刺眼,就像刚从面口袋里拉出来一样,尤其人人披红戴绿,动作诡异,表情夸张,纯朴和善良一一被遗弃,看着就像鬼一样,甚至让我完全认不出那些花枝招展和酸不溜秋的女人是谁,更看不出谁是谁的婆姨……当我把我的这些感受告诉“金凤凰”时,她说:“那是你老了,OUT了,跟不上时代了!”我知道我老了,也感慨时代的洪流不可逆转。

1996年—2025年,我先后近百次穿梭在北京与新窑子之间,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沟居住了300多个日夜,拍摄了400多个胶卷和数万幅数字照片,撰写了近50万字的日记和村民的口述故事。这些照片不仅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新窑子30年的发展与变迁,而且把新窑子58户人家一直拍到116户,把236口人一直拍到348口,还把人均年收入从200元一直拍到20000元。村民逐步走向富裕。

如今,新窑子年收入10万、20万甚至30万元的村民也不在少数,一年四季开着私家车、坐着火车和飞机奔赴全国各地旅行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无论面对国家的脱贫攻坚战,还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中,新窑子都不甘寂寞,不甘落后,走在全镇的前列。

回顾我与新窑子的往来,它早已镌刻在我的心底并打上很深的烙印,因为那是一片宁静的土地,也是一方和谐的天地,它不仅是我一生中最能感受到轻松和自由的地方,也有我见过最淳朴和最厚道的农民兄弟。那里的农民热情似火,那里的风光苍劲有力,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总是令我流连忘返。

每当我回到北京冲洗出从新窑子带回的照片,看着那些灿烂的笑容和沧桑的面孔,感受那些勤劳的身影和顽强的精神,总是能够追忆起当时的情景和快乐,却找不到城里人那种优哉游哉地享受生命的闲适感,反而有时会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甚至有一种重返新窑子的冲动!

原文作者/黑明

摘编/何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东风-61洲际导弹、歼-20隐...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阅兵仪式上 出现了许多首次亮相的武器装备...
原创 漠... 漠北第一美人一生好战,败给成吉思汗后,她的结局到底怎么了? 很多人对这位漠北第一美人充满好奇,不知道...
原创 吕... 我们总喜欢为三国中的武将排个名,通常来说,吕布总是排在第一位。刚开始登场时,丁原在介绍吕布给董卓时,...
原创 原... 有时候,仔细想一想,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和娱乐圈的曝光率,似乎有些相似之处。 举个例子,像刘秀这样...
原创 浅...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清朝。关于清朝的话题,网上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喜欢清朝的人常常将康乾盛世吹得天花乱坠...
原创 大... 说到近些年来的满清宫廷剧,像《宫》、《步步惊心》和《甄嬛传》等作品,相信很多读者都非常熟悉。而努尔哈...
结婚8年妻子花光116万积蓄,... 近日,河南郑州,刘先生反映和妻子结婚8年,婚后妻子没有工作,一直在家照顾孩子,为了让妻子有安全感,所...
高市早苗想见中方高层被拒,日本... 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外交关系往往如同一场复杂而微妙的博弈,尤其是在历史渊源和政治利益交织的背景下。近...
超梦幻!环球度假区开启“飘雪”... 11月14日,北京环球度假区“冬季假日”主题活动如约而至,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用漫天“飘雪”...
把冬天泡在茶里!上饶德兴这4个... 冬天适合想念更适合见面 选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 邀上三五好友 寻一处德兴的茶室 煮水烹茶,闲话家常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