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是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同时也是曹丕的孙子。乍看之下,他似乎与皇位无缘,仅仅以高贵乡公的身份存在。然而,因曹芳被废除帝位,曹髦才获得了意外的机会,一跃成为了帝王。这个独特的命运转折让他在一众皇族中脱颖而出,走上了那个鲜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宝座。
在司马师废黜曹芳之后,本打算在宗室中选择一位年长的皇族来扶持,但却遭遇了郭太后的阻拦。郭太后是曹睿的皇后,在曹芳被废除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这个关乎家族权力的关键时刻,她并不愿意支持一个年长的候选人,反而对只有14岁的曹髦产生了青睐,背后或许是她想更多地控制朝政的企图。于是,曹髦一步步被推向了皇位。然而,她并未预料到曹髦体内流淌着曹操的血脉,这种不甘被禁锢的精神让他愈发与她拉开了距离,彼此的关系也日渐疏远。
登基后的曹髦展现出了极大的求知欲,《三国志·三少帝纪》中多次记载了他的学习情景。例如,在他即位的第二年——正元二年(265年),九月庚子日,他完成了《尚书》的学习;而在甘露元年(259年)丙辰时,曹髦亲自出访太学,表明了对学术的重视。每次他学习完毕后,都会召集大臣们在太极东堂进行讲论和诗赋,形成了一个浓厚的文雅氛围。其中,著名的大臣裴秀被称为“儒林丈人”,王沈被誉为“文籍先生”,而司马望和钟会则以各自的名号被人们铭记。
然而,随着权力地位的逐渐削弱,曹髦心中愈发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的夜晚,他决定展开一场反击,命令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布置士兵,并召见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他激愤地表示:“司马昭的野心,已经是街知巷闻,我无法再忍受被废黜的羞辱,今天我必将亲自出征。”这番话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到震惊,纷纷劝曹髦三思而后行。面对这些劝阻,曹髦从怀中掏出黄绢诏书,愤然将其扔在地上,说道:“一切已然决定,就算死去又有何惧,甚至我也未必会死!”他随后向郭太后报告了自己的决定,而王沈和王业则急匆匆地去向司马昭告知此事,尽管王经选择了留在原地。
最终,曹髦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遭到了武士成济的暗算,英年早逝,年仅20岁,死于司马昭的阴谋之下。曹髦召集参战的大臣,都是平日与他一同学习的人,偏偏没有选择钟会,这或许是因为他认定钟会与司马昭关系密切,不能信任。然而,从后来钟会的作为来看,他之所以对司马昭出谋划策,主要是为了攀附权势。如果曹髦彼时能够让钟会参与,并将朝政的重担托付给他,或许钟会会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助曹髦反击司马昭。倘若钟会能够加入,凭借政权的威望和他的智谋,司马昭可能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在曹髦登基初期,会见大臣时,司马师曾向钟会询问对新皇帝的看法。钟会赞誉道:“他的武略如太祖皇帝(曹操),文采则如陈思王(曹植)。”对此,司马师回应:“若是如此,那即是社稷之福。”由此可见,钟会对曹髦的前景抱有期待。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假设的余地,曹髦最终未能逃脱厄运,曹魏的江山也因而步入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