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晚清的历史,便会被一个词所包围,那就是“憋屈”。各种割地赔款的事件接踵而至,仿佛随意组织一个小队伍都能趁机分一杯羹。在这样的背景下,竟然出现了一位顶住巨大的压力,立志誓死收复新疆的硬汉,他便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
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晚清时期众多的入侵势力是如何让清政府陷入焦头烂额的麻烦之中的。自1840年,列强们的一脚将清朝的大门踹开后,晚清便陷入了一个不断受挫的死循环:先是被迫开放港口,接着便是频繁的侵打,再随后则要面临巨额的赔款与割地的屈辱,整个国家仿佛被卷入一场没有尽头的灾难之中。
内部的动乱更如鬼魅般缠绕着清政府。1864年,各地农民掀起了义勇反抗的潮流,连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乱世之中也趁机发起了起义,开始抵抗清朝的统治。而外部的威胁同样不可小觑。例如在西北地区,1865年,一个名叫阿古柏的人在英国的支持下,迅速入侵了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这一切自然又得到了英、俄两国的支持,形成盘根错节的经济联系。到了1871年,沙俄更是光明正大地占领了伊犁,对外说是代为看管。而在沿海地区,倭寇的武力更是肆虐,东南沿海的宁静也被撕裂。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63岁的左宗棠于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开始负责新疆事务,尽管这个决定在当时并不被看好。当时的清朝正全力推进洋务运动,着重发展北洋舰队,以维护海防。身为北洋舰队的实际操盘手,李鸿章自然希望将有限的国库资金用于船舰建设,而不想浪费在被认为是“荒凉之地”的新疆。李鸿章甚至提出承认阿古柏的政权,将其视为清朝的附属国。然而,左宗棠却坚信新疆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认为必须视新疆与东部的水事同等重要,不能轻言放弃。
经过激烈的争论,左宗棠最终获得了慈禧太后的全力支持。慈禧对此事的考量也很明显,疆土上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是绝不能轻易放弃的领土。而且在1860年,英法联合侵入京城,迫使慈禧西逃,若再失去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她必然会失去自己的避难所。
终于,在1876年,左宗棠携带大清政府东挪西凑的500万两白银,以及胡雪岩通过关税抵押所借的1800万两白银,义无反顾地出征了新疆。队伍中一口黑漆漆的棺材格外显眼,那是年过花甲的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棺材,他用这一行径来表明自己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这一举动无疑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没有谁愿意成为列强铁蹄下屈辱的亡魂。
在行军的过程中,左宗棠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针对阿古柏的洋枪洋炮,提前招募士兵,并制造出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同时,他还进行了严密的财务计算,确保每名士兵及马匹的日常供给都在掌控之中,确保军费不会出现问题。此外,他还极为重视粮草的准备,确保行军过程中不会因为缺粮而陷入困境。他分析阿古柏的势力重点在南疆,选择先从相对薄弱的北疆着手,力求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收复新疆。阿古柏虽然有所准备,但却没能料到左宗棠会如此迅速地展开攻势,最终导致其措手不及。
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左宗棠果然以超强的军事策略粉碎了阿古柏的防线,顺利擒获了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成功地收复了新疆,赢得了辉煌的胜利!随后,左宗棠再次入疆,与双方签订了《伊犁条约》,并在沙俄的影响下成功收复了伊犁,这一成就可谓来之不易。
经过各种努力,左宗棠在新疆实施了稳定的政策,才使得如今的新疆展现出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正因如此,梁启超才会盛赞他为“五百年第一伟人”。左宗棠这样的民族英雄,正是我们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