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人开始怀疑蜀汉的“五虎大将”地位,不知何时起,承认曹魏有五子良将、东吴有江表十二虎臣的人,便开始否认蜀汉拥有“五虎大将”。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故意拉开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差距的动机。尤其是那些有意否定赵云这位几乎完美武将的人,似乎乐于将他与历史中并未充分描述、甚至在《三国志》中只寥寥几句提到的陈到推崇至高,反而压低赵云的地位。
说到“五子良将”,从语法上讲,这个说法本身并不严谨。然而,《三国志》中的确把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归为一传,而程普、黄盖等十二人也合为一传。因此,五子良将与江表十二虎臣的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依据,问题是,当《三国志》记载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合为一传时,为什么这些人却否认蜀汉有“五虎大将”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的传记排在庞统与法正之前,紧随诸葛亮之后。这一点足以显示这五位大将对蜀汉的重要性——古人修史时,按时间顺序排序本纪,而列传中的人物则是依据官职和历史影响力进行排序的。这也意味着,这五位蜀汉的顶级将领,确实在当时享有崇高地位。 作为蜀汉集团的核心武将,在刘备入川后,他们分别担任了四方将军和中护军。这些职务与地位,无需多言。而对于赵云担任中护军一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刘禅所封,这种看法显然忽略了古文中的职务变化与记录方式。事实上,《三国志·卷三十六》明确记载了赵云在建兴元年担任“中护军”和“征南将军”的职务,接着才是迁任镇东将军。这其中的“迁”和“为”有着明确的区分,意味着赵云在此之前已担任了相当高的职务,而不是刚刚升职。 从历史文献来看,赵云的地位和功勋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顶级武将。至于“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这些职务,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曹操和刘备的事例。曹操和刘备分别在同一年担任了“镇东将军”职务,而赵云在担任“征南将军”后,又迅速成为“镇东将军”,显示出他在蜀汉中的特殊地位。 我们再回顾刘备为五虎大将所定的职务,关羽无疑是刘备手下最具实权的将领。在刘备的体系中,关羽担任假节钺前将军,实际上就是荆州的代理者,拥有征伐之权。与此相比,刘备虽然任命了诸葛亮为丞相,但并没有给他实质性的封号或军权,这与传统的“拜相封侯”制度相悖。刘备显然更信任关羽和张飞这样的核心将领,而在实际操作中,诸葛亮直到刘禅继位后才开始掌握自己的职权。 而马超的职务虽然看似崇高——骠骑将军和凉州牧——但其实并没有实质上的权力,凉州的管辖并未真正归刘备所有。马超的这些职务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封号,实则只是一个“临时工”的头衔。相反,张飞作为司隶校尉,拥有实际的治理权力,职权之大堪比现代的“监察官”或者“执法官”,而马超和黄忠则完全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权力的大小可见一斑。 刘备在给“五虎大将”分配职务时,实际上是通过精妙的安排,突显了每位将领的不同角色与作用,关羽、张飞、赵云等均为实权派,而马超和黄忠则在名号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实际权力相对较少。黄忠在投降曹操后,虽然被刘备封为后将军、关内侯,但未曾有机会展现出更大的军事影响力,且他在蜀汉的“工龄”相当短暂。通过对这些职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于“五虎大将”的任命,确实体现了他极高的识人之明。至于五虎大将的排名问题,是否应按亲近程度和实权大小排序,我们不妨从关、张、赵、马、黄的职位与实际作用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