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1948年,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主要由中野部队主导,此时的关键战斗对象是敌人的精锐黄维兵团。为了彻底围剿这支12万人的精锐部队,上级决定将我方部队分为三个突击集团。陈赓指挥东集团,包含了4纵、9纵、11纵以及豫皖苏独立旅;王近山指挥南集团,下辖6纵、陕南12旅以及华野7纵;而陈锡联则负责西集团,旗下有1纵、3纵以及华野13纵。
然而,在作战的过程中,南集团的指挥官由王近山临时更换为陈士榘。这一变化引发了不少疑问,按理说,作为中野部队的核心,指挥南集团的应该是中野的指挥官,而为何临时由陈士榘接任?是王近山指挥无法胜任,还是另有原因?
从资历上分析,陈士榘是一名资深的军事将领,早在井冈山时期便开始磨练自己的指挥能力,抗战时期担任过山东战区的参谋长,而在解放战争期间,则是华野的参谋长。与此相比,王近山虽然同样经历了多次战斗,且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便担任过师长,但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中的职位相对较低。尽管如此,王近山在指挥作战时的能力和战术执行也很有经验。
陈士榘的长时间担任参谋长职务,使得他对于华野部队的作战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自华野分兵后,他便带领多个纵队独立作战,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兵团。在这一背景下,陈士榘指挥南集团的任务无疑是合适的。特别是大规模的战役作战中,陈士榘的优势更加明显。
与一般参谋长大多驻扎在司令部不同,陈士榘在华野的战斗中时常亲自带队,深入前线指挥。例如,在莱芜战役中,他便带领两支纵队通过佯攻迷惑敌人;在7月分兵之后,他带领三支纵队深入敌后的外线展开战斗。1948年春,他与陈赓兵团联合,成功打响了洛阳战役,取得了显著战果。
值得注意的是,华野的兵力优势也是决定性因素。华野一个纵队的兵力比中野一个纵队要更为庞大。东野和华野很早便将旅改为师,而华北军区、西野和中野在1949年之前仍维持纵队和旅的建制。因此,在兵力上,华野具有一定的优势。
除了兵力,华野的武器装备也领先于中野。特别是在重炮方面,华野拥有丰富的火力支持。陈士榘在指挥作战时也善于运用步炮协同作战战术,在攻坚战中表现尤为突出。
陈赓作为我军的资深将领,其军事指挥能力与人际魅力也不容小觑,他擅长团结周围的部队,常常不摆架子,深入基层。洛阳战役中,陈赓兵团与华野兵团的协同作战,不仅取得了胜利,还进一步加强了我军的战斗力。
王近山虽然在中野部队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定陶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作为纵队司令,他没有太多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唯一的例外是在襄樊战役中,他担任副总指挥,但总指挥则是王宏坤。
南集团的任务重而复杂,需要封锁敌人向蚌埠方向的突围路线。在这场总攻中,南集团得到了来自华野特纵部队的支援。特纵部队装备了榴弹炮和山炮,陈士榘通过步炮协同的战术,将这些火力优势发挥到极致。随着百门火炮的倾泻,敌人阵地被猛烈攻击,黄维兵团最终彻底覆灭。
通过陈士榘的卓越指挥和华野部队的精锐作战,淮海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系列的战斗,不仅证明了陈士榘作为指挥官的优秀能力,也展示了华野部队在兵力、武器装备和作战策略上的综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