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的一个夏末清晨,台湾的某法庭内正举行一场不寻常的审判。法庭规模并不庞大,但因为一位不凡的被告,这个案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在被告席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脊背依然挺得笔直,虽然已经步入暮年,但他依旧保持着从军时的坚定和威严。面对法官的质问和旁人不屑的目光,他没有立即作答,只是静静地坐着,眼神沉默而深邃。突然,他的眼眶湿润,声音带着颤抖,却依然有着钢铁般的决绝,他开口说道:
“我曾歼灭十万日军!”
这一句话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法庭瞬间寂静无声,甚至有人忍不住低声议论:“他说的是真的吗?十万日军?”
1993年8月21日,台北市的一间法院正在审理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件。被告老人没有任何亲属陪伴,也没有律师的支持,独自一人前来面对这场官司。法官翻阅着案件文件,态度冷漠,他问道:
“你知道你已经拖欠三个月的房租吗?”
老人轻轻点头,旁听席上,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有人嘲笑,有人无奈摇头,也有人摆弄着手表,显然并不觉得这个案件有什么特殊之处。法官再次问道:
“你为什么不交租金?”声音带着一丝愠怒。
老人缓缓抬起头,声音虽然颤抖,却依旧清晰:
“因为我……已经付不起了。”
法官皱了皱眉,语气更加严厉:
“你为何不提前申请延期?为何不搬走?你知法犯法,应该怎么承担责任?”
话音未落,一声低沉却充满力量的怒吼响彻全场:
“我曾歼灭十万日军!”
全场震惊,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位老人身上。有人轻声道:“十万日军……难道他说的真的是薛岳将军?”
法官愣住了,翻阅文件的手停顿了一下。旁听席上,终于有人认出了老人的身份,低声道:“那是……薛岳将军!”
紧接着,记者们纷纷拿出笔和本子,闪光灯开始频繁闪烁。原本毫不起眼的庭审,瞬间成为了媒体的焦点。隔天的新闻头条,几乎都在报道这位曾经的抗战英雄因房租问题出庭应诉的事情:
“抗战老将薛岳,因房租问题被台湾银行告上法庭。”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许多人开始重新回忆起薛岳在抗战中的辉煌事迹——他,正是中国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国军将领之一。
1939年,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三年,日军下达命令,决心攻占长沙,为南下夺取中国全境做准备。日军调集了超过十万的兵力,并配备了飞机、重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而此时的长沙,只有薛岳带领的18万国军驻守。面对敌人强大的兵力和蒋介石提出的“考虑放弃长沙”的建议,薛岳毫不犹豫地回答:
“如果长沙失守,国家将无立锥之地!”
薛岳利用湘北复杂的地形,巧妙地安排了布置战局。通过假装溃败和引诱敌军深入,成功实施了“请君入瓮”的计策。当敌军大部深入长沙外围山区时,薛岳指挥部队实施突袭,击败了敌军,歼敌四万余人。
两年后,1941年,日军再次大举进攻长沙,派遣12万兵力,意图报复前次的失败。然而,薛岳依旧采用了老套路,引导敌军进入长沙外围,并在关键时刻发动猛烈反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敌军再次败退,损失惨重。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薛岳面对重重困难,依旧顽强抵抗,将日军的攻击一一化解。最终,凭借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将士们的英勇作战,薛岳成功击退了敌军,歼敌5.69万人。三次长沙会战,总共歼灭日军约十万。此时,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曾叹息道:“撼山易,撼薛将军难。”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位屡次挫败日军的英雄将军,竟会在自己晚年因为房租问题而被告上法庭。
1970年代,台湾逐渐进入现代化,旧有的建筑逐步被高楼取代。在台北市的一个老旧社区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穿着已经褪色的旧西装,外出时拄着竹制拐杖,步伐虽慢但依然稳重。这位老人,正是曾在抗战中屡建奇功的薛岳将军。
当时的台湾,政治风云变幻,薛岳逐渐被忽视。蒋介石晚年对非黄埔系将领的疏离,使得薛岳的待遇逐年缩减,直至完全取消了他的生活补贴和退休金。而他的房屋产权也被收回,每月的房租成为他必须承担的负担。原本可以依靠军方的支持,他却选择独自面对困境,不愿向别人开口求助。
直到1993年,薛岳因未能支付三个月的房租,面临了法院的起诉。当他独自前往法庭应诉时,媒体纷纷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许多人开始为他声援,有人捐款,有人呼吁恢复他原有的待遇,但薛岳始终拒绝接受这些帮助,认为自己曾是将军,不应依赖施舍。
在媒体的压力下,台湾“退辅会”终于恢复了他的补贴待遇,并安排他入住“荣民之家”。然而,薛岳依然拒绝离开那栋老楼,坚守着“人不能被赶走,也不能靠施舍活着”的信念。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薛岳的身体逐渐衰弱,因长期营养不良和战伤复发,他住进了台北的荣总医院。1998年5月3日,薛岳因器官衰竭去世,享年102岁。当天,台湾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他的逝世,称他为“民族脊梁,长眠不朽”。
他的遗体送往二殡的途中,有人注意到,曾经属于他的阳台上依旧放着那把旧藤椅,椅背上挂着一顶褪色的军帽,帽檐朝向北方,仿佛在向那个曾经奋战的地方——长沙,作最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