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5军和44军合编,组建了新番号部队——54军。虽然这个新军番号刚成立不久,但其战斗力非同凡响。44军的主力130师、45军的135师以及134师共同组成了新部队。成立后,54军迅速奔赴朝鲜前线,参与了金城反击战等多次激烈战斗,直到1958年才撤回国内,并驻防四川。该部队的军长是著名的丁盛。
丁盛虽出自政工系统,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开始担任军事主官,但其军事才能不可小觑。他所领导的135师,一直是45军的主力,并在衡宝战役中取得了显赫战绩,使得丁盛和135师的名字声名大噪。值得一提的是,丁盛领导的54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其中包括李九龙、董占林等人。至于董占林,在他的回忆录中,却从未提到丁盛。
董占林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133师团长,是一位能力出众、能打硬仗的指挥员。解放后,他被调至军教导大队担任大队长,后随部队赴朝鲜前线见习。返回后,董占林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并于1954年12月毕业。此时,54军已经在朝鲜作战,而董占林则因学业未能参与。1954年,丁盛也进入军事学院的战役系,直到1957年7月才毕业。但丁盛并未前往朝鲜,且直到1958年54军回国后,依然继续担任军长。
部队驻防四川后,董占林被任命为130师的师长。1959年,董占林接到中央军委命令,指示130师赴西藏参加平叛任务。根据正常的军队指挥程序,这一命令应先通过成都军区转达给54军,中央军委不可能直接将命令下达给130师。丁盛在回忆录中提到,董占林在前往西藏之前,曾向他详细说明了西藏的气候以及食物难煮熟等情况,但丁盛对此并不感兴趣,认为这些已是常识,讲这些话毫无必要。
在西藏平叛期间,董占林提到,130师原本由黄新廷副司令指挥,后“黄指”撤销,副军长赵文进接管了指挥。虽然有些细节被董占林提到,但丁盛的名字却从未被提及。此时,丁盛虽然并未亲自参与西藏的指挥,但他在1961年9月迎接130师归建后,开始准备部队的休整和生产任务。然而,边境的紧张局势使得上级决定准备发起自卫反击战。
丁盛回忆说,上级考虑将130师再次调往西藏,但他不同意,因为130师刚刚归建,且部队急需休整,整支部队的情绪也并不高涨。丁盛认为,战事应优先考虑135师,因为他们是满员的齐装部队,能够更好应对战斗。但由于西藏的特殊气候和环境,130师具备更高的适应性,最终董占林带领130师再次踏上西藏的战场。
董占林回忆说,在前往西藏时,他和军参谋长一起到成都军区领取任务,依旧没有提到丁盛的名字。到达前线后,他与军指挥部详细汇报了战况,并在对印反击战中取得显著成绩。战斗结束后,董占林被调任为54军副军长,直至1964年丁盛离开54军。董占林后来在1966年调任11军军长,1979年又调任兰州军区副司令。
尽管董占林的回忆录中未曾提及丁盛,但这并非没有原因。1977年以后,丁盛因被审查而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然而,王平上将和廖汉生中将的回忆录中,丁盛的工作情况却依然得到了肯定。他们回顾丁盛在南京军区期间的工作,评价其实事求是,且始终不回避任何问题。